沿海城市設想建深水城市抗颶風

沿海城市設想建深水城市抗颶風

沿海城市設想建深水城市抗颶風


  “卡特里娜”帶來的警示

  颶風“卡特里娜”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颶風帶來的洪水幾乎完全淹沒了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瀕臨墨西哥灣,城市三面環(huán)水,市內低于海平面約2.1米,其安全依賴環(huán)繞城市約560公里的防浪堤。新奧爾良處在“鍋底”地形且位于颶風頻發(fā)區(qū)域里,只靠防浪堤保護,是“脆弱而危險的”。此次颶風來臨時,堤壩被沖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由于海拔低,颶風過后水位仍在上漲,有的地區(qū)積水達6米深,目前80%仍浸泡在水中。

  低海拔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海平面普遍上升。據(jù)《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科學家使用1992年發(fā)射上天的托佩克斯衛(wèi)星記錄了1993至2002年間的海平面高度??茖W家發(fā)現(xiàn),在這20年間,地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2.8毫米。據(jù)推測,今后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災人口將達10億,其中3億―4億人將無家可歸,一些國家將從地球上消失。據(jù)調查,颶風“卡特里娜”造成巨大災難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海平面每年以約1厘米的速度上升,是全球平均速度的10倍。

  一些島國,如馬爾代夫、湯加等島國的大多數(shù)人口住在海拔高度不足3米的地方。還有水城威尼斯,如果海平面持續(xù)上升,就要真的變成一座“水底之城”。

  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里

  沿海城市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以后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里?目前世界沿海國家和小島國家所采取的因地制宜的適應對策,一般有以下三種選擇,即后退、順應和防護,并以后者為主。

  后退是指放棄易受淹沒損失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沿海居民遷移到安全地帶定居。比如,太平洋島國圖瓦盧1.1萬國民從2002年開始放棄家園,舉國遷往新西蘭。

  順應是指沿海居民繼續(xù)利用處境危險的土地,不需防止海水淹沒,而是建立緊急防洪躲避所,設法把住所房屋建高,放棄農業(yè),從事漁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或改種耐海水或耐澇的農作物。

  防護是指采取措施減輕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專家提出了4條建議:一是在海邊實施的工程項目建設中,提高其設計標準,為將來海平面相對上升“留足余量”。二是嚴格控制和規(guī)劃地下流體(水、石油、天然氣等)的開采,并在沿海地區(qū)控制密集型高層建筑群的建設,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三是保護沿海濕地、河口和洪積平原,減緩海岸侵蝕,提高自然防御能力。四是建立區(qū)域性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系統(tǒng),提高災害預警預防能力。

  設想建深水城市

  科學家們還有一些大膽設想。4名英國專家計劃在倫敦建造一座“超級堤壩”。這座“超級堤壩”將跨越泰晤士河河口。大壩上將安裝不計其數(shù)的泄水閘門,使泰晤士河的水流可以隨著潮汐自由進退。一旦洪水來襲,工程人員們就可以關閉閘門,保護倫敦的安全。

  由于陸地越來越少,人們就有可能遷居海底。幾個瑞士人和摩納哥公國的居民設想在海岸邊建一座深水城市。這座設想中的城市是環(huán)形的,直徑10公里,呈火山口形。他們希望在上面建一座半圓形劇場似的30層居民樓。這些住宅都位于火山口的外圈,因此從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層,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觀賞到海里的魚。

  未來的深水居民靠吃魚、大螯蝦、牡蠣和在附近農場養(yǎng)殖的可食用水藻為生。還有人專為那些想永遠遷居海底的人設計了一種名為“航空員”的裝置。這是一種只能載兩人的微型潛艇,它可以下潛到300米的深度,它的電馬達能保證每小時15公里的航速,靠水的阻力上升或下潛?!?/P>

  颶風臺風在全球的分布

  上圖中箭頭顯示的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熱帶氣旋運動路線。帶紫色陰影的長條部分是熱帶地區(qū),該地區(qū)北面以北半球的北回歸線為界,南面以南半球的南回歸線為界。

  在北大西洋,黃色箭頭顯示的是熱帶颶風的路徑,產生于大西洋中部或加勒比海,然后向西移動,轉向北或東北方向襲擊美國地區(qū),或移到北大西洋。

  在東太平洋,黃色箭頭顯示颶風產生于中美洲西岸附近,然后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到太平洋。

  在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于印度洋東部和北部,然后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或阿拉伯半島。

  在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于南印度洋東部和中部,然后向西移動,有時會襲擊非洲東岸,然后轉向南。

  在西北太平洋,綠色箭頭顯示臺風大多產生于赤道以北10度左右?guī)ш幱暗拈L條地帶,然后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東南亞和東亞地區(qū)。然后部分臺風轉向東,移回到北太平洋中部。

  在西南太平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于澳大利亞以北一線,大約在赤道以南10度附近。然后轉向東和南方向,襲擊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或者繼續(xù)轉向西南,移動到南太平洋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