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反思
大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反思
1、大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反思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6.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7.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8幅:鳥、飛機;鴨、小船;魚、潛水艇;蝙蝠、 雷達。
3.鋸子一把,獎牌若干,故事掛圖兩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xiàn)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 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xiàn)象的初步經(jīng)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地講述故事《魯班造鋸》(附后)。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制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說對的小朋友將戴上美麗的獎牌。
①漁網(wǎng)(蜘蛛網(wǎng))。
②母子雨衣(袋鼠)。
?、垭姳亲?獵狗)。
?、苣_蹼(蛙蹼)。
?、菝圆史?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中提供各種動、植物卡片讓幼兒觀察,同時準備一些獎牌,以便隨時獎勵“小小發(fā)明家”。
附 魯班造鋸
古時候,有個聰明人叫魯班。不但會蓋房子,會造橋,還會制造工具。
有一次,魯班要建造一座大宮殿,他和徒弟們帶著斧頭去南山伐木。用斧頭砍樹,又累又慢,砍了十幾天,木料還是遠遠不夠,魯班心里十分著急。
這天,魯班去一個險峻的山上尋找木材,正艱難地走著,忽然手指被茅草劃了一下,鮮血直流。魯班想:小小的茅草為什么這么厲害?他忘記了疼痛,聚精會神地研究起茅草來。他發(fā)現(xiàn),茅草邊緣上長著又密又鋒利的細齒,他用小細齒在手背上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這使魯班高興得跳了起來,他想,要是在鐵條上打出細齒,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他馬上去找鐵匠幫忙,打了許多帶細齒的鐵條,用這些鐵條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備齊了。
魯班也就這樣發(fā)明了鋸子。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2、大班教案《魯班的故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感受魯班善于觀察、愛動腦筋、敢于嘗試的人物形象特征。
2、產(chǎn)生向魯班學習的愿望,懂得從小就要會發(fā)現(xiàn)問題,多動腦筋,多想、多問、多做,才能變得聰明。
3、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幼兒畫冊》,配套圖片。
2、小鋸子一把。
3、收集魯班圖畫書供幼兒閱讀。
活動過程:
1、《魯班造鋸》的故事:
(1)出示鋸子,提問:你見過這種工具嗎?它有什么用?
(2)老師講述故事。
(3)引導幼兒思考:魯班怎么會想到把鋸子做成這種摸樣的?
2、《魯班造傘》的故事:
(1)謎語:遠看像座亭,近看沒有窗,上邊直流水,下邊有人行。
(2)老師講述《魯班造傘》的故事:我國第第一把傘是誰發(fā)明的?
(3)看圖講述:沒有傘,下雨時人們出門時會怎樣?魯班看見孩子們頭上頂著荷葉,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人們夸獎魯班,魯班滿意嗎?他又是怎樣做的?最后,魯班造出了怎樣的傘?
聽了兩個故事,你覺得魯班是一個怎樣的人?
3、簡單介紹魯班及其他發(fā)明。
4、激勵幼兒要像魯班學習,從小愛動腦筋,多發(fā)性問題,提出問題,還要多動手做做、試試。
3、大班科學教案《植物過冬》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怎樣過冬,感知冬季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2、通過觀察、繪畫、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感知感知各種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狀態(tài)。
3、有探索植物奧秘的興趣及愛護植物的情感。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硬板紙上有一張白紙,彩色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1、師:小朋友,你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氣候有什么變化?
2、師:這么冷的天氣,花草樹木輝冬死嗎?植物們準備好過冬天了嗎?下面,我們帶上紙板一起到戶外,找一找、看一看、畫一畫"冬天的植物"。
二、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植物,并記錄植物現(xiàn)象。
1、師:冬天到了,小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大樹上有什么變化?小草是什么樣子的?
2、師:請小朋友在指定范圍內自主觀察,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自己的疑問。
3、教師引導幼兒有重點地觀察個別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植物的變化,①觀察大樹: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么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芽苞、果實、種子等。)②師:請小朋友剝開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么?
?、塾^察小草:請小朋友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顏色的?根上長著什么?
4、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筆記錄植物過冬的種種表現(xiàn)。
三、回活動室后組織交流。
師:請小朋友跟同伴講講你的記錄和發(fā)現(xiàn),看看植物過冬有幾種方式?
四、幫助幼兒了解植物過冬的各種方式。
1、師:冬天到了,落葉樹的葉子紛紛掉下來,常青樹的葉子仍然還是綠色的;落葉對樹木過冬有幫助嗎?(減少水分蒸發(fā)、落葉能化為肥料、營養(yǎng)樹根)
2、師:小草是什么顏色?它冬死了嗎?(有的小草根已經(jīng)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種子,有的小草根還活著,明年春天還會發(fā)芽。)
3、師:人們怎樣幫助植物過冬呢?(在樹上涂石灰、扎干草,為油菜、麥苗撒上草灰、干糞,把怕冷的觀賞植物搬到室內或溫室。)
活動反思:
這樣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非常開心。在老師與幼孩子們的互動、孩子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體現(xiàn)了讓幼兒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樹木的過冬方式,由于這方面的內容知識性較強,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如果用說教的方式幼兒肯定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落葉過冬的方法時,我先通過孩子們的感知覺,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具體感知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之處,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討論,從而得出結論;在講解蠟質過冬時,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找出結果。在這樣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孩子們從討論人們怎樣保護植物過冬到自己畫一畫,并動手為小樹包裹稻草,形成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感到非常喜悅。
4、大班科學教案《垃圾分類》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本學期我們班的主題活動在——環(huán)保的主題上,因此一開學我們就制定了相關的計劃。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家長資源開展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空氣變臟了”等主題活動。在本月主題“垃圾越來越多”時,在豐富孩子們前期的經(jīng)驗時,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紛紛都在說“垃圾的來源”“垃圾的種類”“垃圾的用處” 等話題。在本主題的第二次課后,我們都弄清楚了垃圾的來源時,他們的興趣還頗濃,我想著也許是這個主題和孩子們的生活很貼近,孩子們的經(jīng)驗較豐富,當然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操作學習,在孩子們身邊挖掘有價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設計了本次教育活動《垃圾分類》,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來提升原有的經(jīng)驗 ,從而獲得智慧和成長。
活動目標
1、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
2、體驗制作垃圾標志的樂趣。
3、培養(yǎng)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次課的重點是要求孩子了解垃圾、垃圾的種類并學習分類。
2、本次課的難點是要求孩子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活動準備
U盤《環(huán)保小尖兵》8-9頁、電子互動白板、A4紙、畫筆、透明膠帶、剪刀 垃圾桶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1、談話導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出示垃圾袋內準備好的垃圾)
師:對,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垃圾?,F(xiàn)在我們要用這些垃圾來玩一個好玩的游戲,小朋友想想這些垃圾可以怎么玩?
師:那我們一起來玩玩吧。(打開U盤《環(huán)保小尖兵》8-9頁之游戲----垃圾分類)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1、幼兒討論垃圾分類的作用。
(1)提問:我們?yōu)槭裁匆M行垃圾分類?(請小朋友分組討論)
師:既然垃圾分類這么重要,那我們在丟垃圾時就要將同類的垃圾丟在一起,那該怎樣區(qū)分呢?(引導幼兒按垃圾特征進行分類:瓶瓶罐罐、紙類、廚余、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啟發(fā)幼兒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師:(出示一個垃圾)這個垃圾應該放在哪個垃圾桶呢?怎樣區(qū)分垃圾桶呢!我們一起來給垃圾桶做一個標志。
3、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師:小朋友可以根據(jù)自已的愛好對標識做設計,分組進行討論。制作成功后請各組將自己的標識分貼到幼兒園每個班級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結束環(huán)節(jié)
師:寶貝們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學到了垃類的相關知識,還做了一件光榮的事——幫助幼兒園的其他班級制作了垃圾分類的標志,比如:XX的標志是收集紙類的,DD的標志是收集瓶罐的。這樣大家將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塊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參與到環(huán)保的活動中,我們的環(huán)境才會更美好。
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和家長分享垃圾分類的心德,并和家長一起在家執(zhí)行垃圾分類。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孩子們都是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來,一開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們生活中的垃圾袋,從里邊出示一些常見的垃圾,將孩子帶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戲法,請小朋友嘗試根據(jù)U盤中的垃圾分類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體驗垃圾分類,作為導入環(huán)節(jié),從本次課孩子們的表現(xiàn)看是比較好的。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來討論垃圾的用處時,個別孩子對這個概念的含義理解不夠,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就顯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法,往后再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孩子的發(fā)展水平,當然在活動中舊的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fā)展需要。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置的實物分類游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級分類的標志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志,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5、大班科學教案《好玩的空氣》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fā)幼兒探索欲望,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關心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樣的毛巾啊?是塊干毛巾。
3、教師:這是什么呀?(杯子)老師現(xiàn)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說一說)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濕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么?(毛巾)這是什么?(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里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里,小朋友仔細觀察哦??匆豢磿l(fā)生什么現(xiàn)象。(氣泡產(chǎn)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濕了沒有?(濕了)為什么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么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于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么空氣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xiàn)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后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xiàn)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里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你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氣的,自由發(fā)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么你們說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著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么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游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說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后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最大,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1、教師:現(xiàn)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是什么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么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里,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說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么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干凈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干凈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huán)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么對他說?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么?(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來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凈,我們吸入干凈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活動反思:
一、在游戲中鼓勵幼兒積極主動探索。
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探索與空氣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勵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探索與空氣袋接觸的方法,用身體部位與空氣袋接觸。在游戲中,幼兒通過交流、嘗試,想出了許多與空氣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觸碰空氣袋,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辦法;有的幼兒想到了用頭頂、用臉頰去觸碰空氣袋,也得到了成功嘗試,還有的小朋友說可以用腳,但失敗了。嘗試有成功,有失敗,但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是他們良好學習品質的體現(xiàn),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幼兒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二、不足之處
在活動中,我先鼓勵幼兒探索、嘗試與空氣袋做朋友的方法,再分組進行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個別幼兒不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高度,如:個別較矮的小朋友選擇了一個高的空氣袋,他用手縱跳觸物較困難,也無法體驗到其他的觸物方法;個別較高的小朋友選擇了較矮的空氣袋,他沒有跳起就能用手觸碰空氣袋,沒有達到縱跳的目標。因此,我認為可以調整繩子的高度問題。請幼兒從矮到高排列,將繩子一頭系矮,一頭系高,鼓勵幼兒初步探索。再將繩子調高高度,增加難度,鼓勵幼兒探索、嘗試,教師小結縱跳觸物的方法:較高的空氣袋可以用手縱跳觸物,較矮的空氣袋可以用頭、手臂等縱跳觸物,在感知并有一定經(jīng)驗之后,再鼓勵幼兒自由選擇高度、方法縱跳觸物。
6、大班科學教案《蓋高樓》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探索紙筒的粗細與承受積木數(shù)量間的關系。
2、鼓勵幼兒積極猜測、討論,表達自己在探索中的發(fā)現(xiàn)。
3、在科學操作活動中,能耐心、細致地與同伴合作。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操作1:人手一張長條形的白紙;
操作2:兩人合作,各長短不一的白紙一張。
2、膠水,記錄表,鉛筆,積木。
活動過程:
一、怎樣讓紙站立。
1、提出問題:
師:我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有辦法讓這張紙站穩(wěn)在桌上嗎?
2、幼兒自己探索。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4、肯定和表揚小朋友好的方法。
5、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將紙制作成紙筒。
二、制作紙筒,發(fā)現(xiàn)紙筒的粗細與紙的長度的關系。
1、師:我們也來制作一個可以站立的紙筒吧,請小朋友看看虛線部分的邊表示什么意思?
2、幼兒:是卷起來后涂膠水的地方。
3、師: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張,制作紙筒,做好后讓它站立在桌上。
4、幼兒制作。
5、提問: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粗,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細?
6、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紙筒的粗細與長度有關。
三、蓋高樓。
1、師:我們一起來玩蓋高樓的游戲吧,把積木一塊一塊放在紙筒上,怎樣放才能放得又多又穩(wěn)?
2、輕拿輕放積木,注意不碰撞自己和別人的積木。
3、出示記錄表:不同粗細的紙筒到能能放幾塊積木呢?我們兩個孩子合作實驗,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記錄表里。
4、記錄方法:放一塊數(shù)一塊,邊放邊數(shù),當積木倒掉的時候,數(shù)到幾就把它記錄下來。
5、幼兒兩人合作,教師巡回指導。
6、介紹結果。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結果。
7、分析記錄表。
聽著這么多小朋友的記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記錄表上的秘密了嗎?
8、紙筒越粗,積木放的越多。
延伸活動:
出示兩個粗細一樣,高低不同的紙筒。
師:如果是同樣粗的紙筒,高低不同,哪個放的積木會更多呢,我們到活動區(qū)再去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一、有效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而教學設計是基于對本班孩子的了解以及對于教材知識熟練把握上做的較高層次的教學課堂管理。結合小班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我選擇了故事《鱷魚和長頸鹿》作為活動的導入,以此來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展開環(huán)節(jié)分為了兩部分:首先設計選擇同樣形狀、大小的積木玩具引導幼兒合作蓋高樓環(huán)節(jié),借此給幼兒提供一個蓋高樓的初步經(jīng)驗,激發(fā)幼兒對嘗試活動的興趣。第二部分給幼兒提供充足的各種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索操作,從而學會運用各種材料來堆高、堆穩(wěn)的方法。第三部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幼兒成功搭建高樓的照片,引導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總結出搭建高樓地方法。結束部分沒有特意設計,在幼兒自由操作中自然結束活動。本教學設計的不足:首先知識目標的制定偏于簡單,幼兒很容易完成。其次,活動流程設計不是很合理孩子坐下站起來頻率太多,影響了孩子的注意力。第三,照片的放映設計雖很有新意,但效果不是很好,孩子過多的關注的是人而不是高樓。
二、有效的分配課堂時間。有效的分配課堂時間,可以對教材內容做出更準確的闡釋、敘述從而引導孩子參與各項活動,最終完成活動目標。本次《蓋高樓》活動的不足在于沒有合理分配好課堂時間,使得各環(huán)節(jié)活動開展有蜻蜓點水的感覺,顯得都不夠扎實,尤其是自由操作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提供的時間不夠充分。
7、大班科學教案《好朋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共生現(xiàn)象。
2.體驗找朋友的樂趣。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動畫片《犀牛與犀牛鳥》;
2、《好朋友》PPT課件;
3、共生動物卡片若干;
4、《找朋友》音樂。
活動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犀牛和犀牛鳥》:
1、播放動畫片《犀牛和犀牛鳥》,教師講述故事。
2、重點理解:犀牛和犀牛鳥是怎樣互相幫助成為好朋友的。
3、犀牛鳥幫助犀牛吃掉了身上的蟲子,犀牛就不癢癢了。犀牛身上的蟲子是犀牛鳥喜歡吃的食物,犀牛鳥就不會餓了。就這樣他們相互幫助成為了好朋友。
二、觀看課件,交流經(jīng)驗:
1、觀察共生動物課件中的圖片,分小組交流:誰和誰是好朋友?他們是怎么樣相互幫助的?
2、將各組發(fā)現(xiàn)的各種共生動物的現(xiàn)象匯集交流,看一看各組的發(fā)現(xiàn)分別是什么,有沒有相同的發(fā)現(xiàn),分享、歸納各種共生現(xiàn)象。
小結:兩種不同動物會用自己的本領來相互幫助共同生活,它們就像一對好朋友。
三、配對游戲:
幼兒人手一張動物卡片,聽音樂《找朋友》去找卡片上動物的好朋友;音樂停,找到相應的朋友握握手,相互間說一說,好朋友是怎么樣相互幫助的。
活動反思:
一、活動準備
首先,從備課上,這節(jié)課的備課準備比較倉促,無論是從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還是從新授課的設計上都沒有特別大的亮點,在教案的編寫上調理略顯清晰,但還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不是特別的自然,原本想借鑒一些網(wǎng)上優(yōu)秀教案整合起來的,最后卻弄得支離破碎,在上課的過程中也顯得很是吃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教授童謠《找朋友》讓孩子們拍手讀童謠,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會選擇表現(xiàn)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說出他的名字,并成為大家的好朋友。這樣設計不僅引發(f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激勵上課過程中表現(xiàn)好的孩子們,并對他們做出及時的鼓勵,讓學生們心中樹立起榜樣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授課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在找朋友的時候浪費的時間有點多,所以導致后面的授課過程很倉促。
2、新授課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是采用了原始的三聽三唱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又在此環(huán)節(jié)上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在初聽部分首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體印象,為進一步欣賞歌曲做好準備。復聽環(huán)節(jié)緊接著提出問題,讓孩子們在歌曲中尋找答案,提高孩子們欣賞音樂的能力,并能夠學會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是,應該讓孩子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運用身體語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腳的動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解決歌曲中的難點部分。在學生的學唱環(huán)節(jié)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試著跟著錄音一起演唱,進而提高學生的學唱能力,然而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們還是普遍不能接受,因為一年級的孩子還達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環(huán)節(jié)中,還是需要慢慢的一點點的滲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因為采用了這種跳躍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時候還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獨立演唱。從而導致這節(jié)課在學唱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略顯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們用肢體表演的方式進行的,讓孩子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加入自己的動作大膽的表演。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律動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雖然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唱歌課,但是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中還是要求孩子們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這堂課中有太多的不足與失誤,自己在以后還應該多加努力,多聽別的老師上課,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有了第一的失敗,就會有更多的成功,讓我在失敗中更快的成長起來,更何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8、大班科學教案《自然測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等。
2.記錄表:標明測量物體、測量工具與數(shù)據(jù)。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自己的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于工具。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自己多高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原來,要想知道身高、體重(要想測量)就得借助工具。
2.請幼兒以組為單位測量桌子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如;小棍、繩子、手掌、腳步、書本等。(可為幼兒提供幼兒學習資源開拓幼兒思路)
師: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長?咱們可以怎么辦?(尺子量)
師:除了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
(2)幼兒自由選擇用繩、小棒、鉛筆等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師:孩子們,我在每一組投放了一份測量工具,請你們商量一下,一名幼兒記錄,其他的孩子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桌子。
教師提醒幼兒將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都要記錄好,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師:哪位小朋友想來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測量的?
師:你們覺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測量結果準確?
3.教師示范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重點請(運用首尾相接的)幼兒演示測量過程,(banzhuren)討論: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后移動小棒從這個點開始繼續(xù)測量?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強調幼兒在測量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如:用小棒測量時,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線測量,記住總數(shù)。
用繩子測量時,要將繩子拉直,做上標記。
4.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運用正確方法進行二次測量。
對運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分布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jù)自己的測量經(jīng)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shù)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xù)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和第二個小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jù)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9、大班科學教案《小心肥胖》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關注自己體重的變化,初步感知體重與健康的關系。
2、了解一些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基礎:幼兒在園集體體檢之后;幼兒有下棋、看表格的經(jīng)驗。
2)物質準備:二塊大板;幼兒體重表;健康卡;圖片;棋子;PPT等。
活動過程:
一、學看表格,關注變化學看體重表——關注自己體重所發(fā)生的變化
1、出示體重表一:根據(jù)體檢結果,說說自己現(xiàn)在的體重。
2、看看比比,自己體重有什么變化?
3、出示體重表二:解讀符號“——”。
4、將自己此次的體重數(shù)字卡貼在表二中相應的格子里。
二、討論交流,提煉方法討論交流——提煉一些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1、觀察表二,提問:體重是輕好還是重好?
2、請保健老師來說說答案,同時解答幼兒的提問。(突出體重過重會影響健康)
3、提問:是什么原因會使我們的體重增加過快呢?(出示PPT)
4、提問:有什么好辦法能控制體重、保持健康?(出示PPT)
三、參與游戲,鞏固知識玩“健康棋”——在游戲中鞏固所學到的方法
1、老師介紹健康棋。
2、將體重增加過快的原因與控制體重好辦法的圖示予以制定規(guī)則。
(如:吃油炸食品退三格;每天運動進四格等。)
3、幼兒放棋譜、數(shù)字卡、圖片等,共同玩“健康棋”。
4、小結:鼓勵幼兒將所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健康。
活動反思:
1.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認識活動基本是在行動過程中
進行的,因此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創(chuàng)設了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喜愛的小豬角色,以豬媽媽帶領豬寶寶去外婆家做客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讓幼兒在游戲中說一說、做一做,這種游戲化的情景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興趣盎然。
2.活動采用了課件、表演等多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如:兒歌表演中,教師以“小豬吃飯,啊嗚啊嗚,小豬睡覺,呼嚕呼嚕?!钡刃蜗笊鷦拥恼Z言和動作,調動了幼兒學習的興致,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整體發(fā)展,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知識,萌發(fā)了幼兒美的感受。
3.師生共同游戲,使師生關系協(xié)調、和諧?;顒又薪處熞载i媽媽的角色,帶領幼兒展開游戲,讓幼兒無拘無束地投入到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的平等性。
10、大班科學教案《認識夏天》含反思
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氣溫、天氣、水文、植物動物的生活、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的生活等。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比較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使學生體會到,大自然是不斷變化的。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教學準備
1.課前觀察:當?shù)氐臍鉁?、天氣、河湖、池塘、植物生長情況、動物的出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的衣著等,與春天相比有什么變化。
2.掛圖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提問:誰能說一說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謠回答。)
2.談話: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
3.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夏天有什么特征。(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比較圖中的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春天、夏大(也可以看課本第16、17、46、47頁的插圖)。
(2)分組觀察、討論: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3)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認識夏天的一般特點,是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夏天的基礎知識,從而更好地認識當?shù)叵奶斓奶卣鳌?/p>
?、偬炜沼惺裁床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樹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樹葉茂密,桃樹結出了桃子。)
?、厶镆袄锏那f稼有什么變化?(玉米長高,小麥成熟,開始收割。)
?、芎影丁⒑铀惺裁醋兓?(河岸長滿綠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開放。)
?、萑说囊轮惺裁醋兓?(換了夏裝。)
?、藓⒆觽冊趹敉馔媸裁?(游泳)這說明夏天的天氣怎樣?(變暖。)
(4)觀察課本第18和48頁的圖。
(5)分組討論:每幅圖說明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師小結:夏天與春天的不同。(可參照下表中的內容進行小結。)
2.比較當?shù)氐南奶炫c春天的不同
(1)講述:課前,你們觀察了我們這個地方在這個季節(jié)的自然情況,下面來匯報一下。
(2)匯報觀察結果:
認識當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①我們這個地方的夏天與春天有什么個同?
?、谖覀冞@個地方的夏天與圖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兩個問題,如果學生不能系統(tǒng)進行比較,可以分別提出一些問題──天氣、河水、樹木、莊稼、鳥、昆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進行比較。)
(3)教師小結: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體的特征(例如天氣熱的程度、什么樹開花、什么莊稼和果實成熟、什么鳥飛來等)有所不同,夏天到來的早晚、延續(xù)的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國,一般來說,南方夏天到來的早,延續(xù)的時間長,天氣特別熱;北方夏天到來的較晚,延續(xù)的時間較短,天氣也沒那么熱。
這個問題的講解,有助于學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學的局限性。
(三)鞏固練習
1.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夏天的特征。
2.學習歌謠──夏天
此歌謠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點,教師可以參照此歌謠,根據(jù)當?shù)叵奶斓奶攸c重新編寫。這樣,學生學起來更親切,更有意義。
夏天天氣好炎熱,
天氣多雨河水多。
柳葉茂盛桃子熟,
野草開花滿山坡。
布谷鳥在樹上啼,
蟬在樹上高聲歌。
玉米長高麥收割,
小孩游泳樂呵呵。
(四)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觀察我們周圍的大自然,隨著季節(jié)的推移有什么變化。
教學參考知識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氣炎熱,有時會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長,夜晚短;
(2)夏天,各種昆蟲,小動物都出來活動,許多鳥開始脫羽毛,有許多獸的毛也脫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長十分茂盛;
(4)夏天是農(nóng)民最忙的時期,他們要進行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勞動;
(5)夏天,人們穿淺色和單薄的衣服,許多人都積極參加游泳活動。
活動反思:
整節(jié)活動是以“夏天”這個主題開始的,考慮到幼兒的原有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總結夏天的特色似乎很難,所以我用音樂、圖片、想象、語言為孩子提供說夏天的素材,孩子的聽、說、想、讀等各種感官均被調動起來,孩子的表達欲增強了。
孩子很喜歡音樂,當他們聽音樂時是如此地專注,聽到昆蟲的鳴叫甚至能聯(lián)想出夏天里的小動物的叫聲,生活,孩子的課堂一下子擴大了;當說比喻句時,孩子起初似乎不知從何說起,后來和大家一起看圖片,終于思路打開,侃侃而談,如“彩虹像一座橋,彩虹像滑梯,彩虹像發(fā)卡”等。孩子在學習有感情地朗讀的同時,還了解到雨前的小動物的變化,大自然的變化使幼兒感覺神氣,更多了幾分探究的欲望。
孩子特別喜歡背誦文章,對字并不敏感,不習慣閱讀,我們要逐漸地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喜歡讀書。在背誦時,我們可以加上動作,既增強了幼兒對短文的理解又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第二課時我會采用此方法。
11、大班教案《魯班造鋸》
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魯班造鋸》。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人手一份。
3、鋸子一把,故事圖兩幅。
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xiàn)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xiàn)象的初步經(jīng)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魯班造鋸》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
(1)漁網(wǎng)(蜘蛛網(wǎng))
(2)母子雨衣(袋鼠)
(3)電鼻子(獵狗)
(4)腳蹼(蛙蹼)
(5)迷彩服(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12、大班科學教案《我會制造風》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于嘗試。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我會制造風》。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風是因為空氣的流動形成的,了解風的特性。
2、能力目標:嘗試借助材料用各種方法來制造風。
3、情感目標:讓幼兒增強團結、體驗制造風的樂趣。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大膽嘗試,自主動腦,用各種方法制造風。
2、難點:知道風的形成及特性。
活動準備
風鈴、紙風車、氣球、羽毛、扇子、硬紙板、打氣筒、玩具吹風機等。
活動過程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看不見我的影子,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時我只搖樹枝。呼呼呼,有時我要推倒房屋。)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jù)經(jīng)驗猜出謎底—風。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索風的成因,了解風的特性。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引導幼兒用“吹氣球”、“放氣”、“小手扇風”、“扇快扇慢有何不同”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知道空氣的流動形成風。又通過“用手抓風”的活動讓幼兒真正認識到風只能感覺到,是看不見,抓不著的。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用實驗來探索風的成因。盡管探索的結果與真正科學意義上的風的成因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這樣的探究,可以培養(yǎng)幼兒注重以事實為依據(jù)進行推理和得出結論的精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大膽嘗試,想辦法制造風。
此環(huán)節(jié),首先我引導小朋友玩一個利用自己的身體部位制造風的游戲。“小朋友們!看!我們的活動室掛了很多風鈴,試一試,誰能用自己身體的各部位,想辦法產(chǎn)生風,仍風鈴響起來呢?”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小朋友很快就會用小嘴吹一吹,用小手扇一扇,讓風鈴響起來了。由于是小朋友親自所為,聽到了叮叮當當?shù)穆曇簦麄兊哪樕隙佳笠缰晒Φ南矏?。接下來,我會說:“小朋友!老師今天還為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有紙風車、扇子、硬紙板、打氣筒、玩具吹風機等。大家想一想!如果不碰到風車,怎么讓風車轉起來呢?如果你能,你是用的哪種材料,用的什么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的?趕快試試吧?!庇捎谖覟橛變禾峁┝素S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給每個幼兒都能參加活動提供了條件,那么幼兒會借助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各種輔助材料,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想出各種辦法來制造風。這樣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不斷地嘗試與探索中突出了活動目標中的重點。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活動結束后,我會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幼兒用自己的操作經(jīng)驗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通過交流,幼兒不僅向別人介紹了自己的制作風的方法,還能從別人那里得到啟發(fā);這樣,不僅發(fā)展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空間。最后教幼兒一首兒歌《我會制造風》,這樣不僅突出了活動的主題,還鞏固了幼兒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幼兒對制造風的印象。
我會制造風
我的小嘴吹一吹,
我用扇子揮一揮
我拿紙張甩一甩
呼呼呼,真涼快。
吹風機呀你快來,
快把羽毛吹起來,
打氣筒呀你別跑,
來把氣球給喂飽,
呼呼呼 沙沙沙
哪里都能遇到它。
13、大班科學教案《保護環(huán)境》含反思
設計思路:
當今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已成為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它關系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因此,把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列入幼兒科學教育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幼兒從小就具有環(huán)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個有機整體,人類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護自然環(huán)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在設計活動時著重對煙塵、污水兩個方面讓幼兒進行觀察比較組織幼兒進行討論,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目標:
1、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讓幼兒了解煙塵會污染空氣,能影響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
2.引導幼兒能夠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增強幼兒的保護意識。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重點和難點:
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了解污染的環(huán)境對自然界的危害,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清水、污水各一盆,香煙、房屋(幼兒用積木拼搭)
2、錄像:香煙彌漫的一間屋子、動物遠離喧鬧的城市、汽車的尾氣和廢氣等。
活動流程:
引起興趣———實驗活動——看錄像——幼兒討論——延伸活動
活動過程:
一、幼兒觀看木偶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
森林里,小動物們都在快樂地游戲著,它們在草地上捉迷藏,在樹林里開演唱會,玩得真高興。忽然,附近的工廠里排出大量的黑煙,它們一個個都顯得無精打采,有的甚至昏倒在地,小動物們紛紛逃離了森林,躲到別的地方去了。
二、實驗活動
教師:“咦,小動物們?yōu)槭裁匆幼?,躲到別的地方去呢?”
1、現(xiàn)在我們做兩個實驗。
(1)出示一盆清水和污水,讓幼兒從顏色、氣味和透明度等方面進行比較,把兩條小魚分別放入清水和污水中,觀察小魚在清水和污水中的不同活動情況。
(2)出示幼兒拼搭的房屋,用一個大的薄膜罩罩住它(封閉),然后在里面放入一根點燃的香煙,過一會兒讓幼兒觀察它們的變化,會發(fā)現(xiàn)房屋周圍都是煙霧。
三、錄像: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煙塵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知道它的危害。
1、觀看錄像:引導幼兒注意大街上汽車駛過飛起的灰塵;車尾排出的煙塵、廢氣,以及香煙彌漫的房子;動物們遠離城市等。
2、提問:這些廢氣、煙塵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危害
3、小結:動物和人需要清潔的空氣。
四、討論活動:煙塵、廢氣會污染環(huán)境,怎樣來預防這些危害。
幼兒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小結:我們都需要清潔的空氣,保持空氣的清潔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五、延伸活動:《誰是環(huán)保好娃娃》
小朋友請講講下列圖中誰是保護環(huán)境的好娃娃,為什么?并給環(huán)境好娃娃畫上一個五角星。
活動反思:
《環(huán)境保護》這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作為老師的我也真正體會到和學生們一起交流,一起學習的快樂,整個課堂氣氛嚴肅而不失活潑,和諧而平等。我也從學生們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如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應該如何治理等。一點很深的體會就是教師是否真正融入到課堂中去,融入到學生中去,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本堂課中,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大膽發(fā)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我感到整個課堂不會像教師唱獨角戲那樣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jié)課上留下些許遺憾在所難免。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在最后讓學生們一起探究大氣污染的治理時,由于時間過于倉促,沒能讓學生充分結合一些具體的實例,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充分體會一個環(huán)保工作者的樂與趣,學生的環(huán)保觀念落實可能會不好。另外,在組織學生討論大氣污染的危害時,沒能引導學生到實際中去,只是通過為學生提供一些大氣污染的圖片,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受到了影響。還有在最后總結的時間稍顯緊張。
總之,化學教學中要求我們反思的層面是很多的,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jié)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實踐更趨合理。當然,也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教學工作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
14、大班教案《魯班學藝》含反思
活動目的:
1.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人的聰明智慧
2.知道魯班是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以及他對人類建筑的重大貢獻。
3.初步培養(yǎng)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小熊貓學木匠》視頻、各種工具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運用周圍木制品,引入“木匠”這一概念
師:小朋友,老師讓大家看看我們周圍有什么是木頭做的東西?你們知道都是誰給我們做的嗎?
二、開始引入魯班這一人物
1.引導小朋友知道歷史上有魯班這個人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偉大的木匠?
2.拋出問題,幼兒是不是對魯班是事跡有所了解,
師:那有沒有人知道在魯班的身上都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3.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開始敘述故事內容
提問:小朋友聽完之后要回答老師,你覺得魯班是個什么樣的人?
4.故事講完后的提問
三、引入木匠的工具
1 . 木匠一般都靠什么工作的啊?
2.《小熊貓學木匠》的視頻播放,注意里面出現(xiàn)的工具的使用,讓幼兒上來模仿
①看小熊貓和師父現(xiàn)在用的是什么工具啊?我們請小朋友來演示一下好不好?
?、谀墙酉聛砜匆娦⌒茇堄霉ぞ?,我們就停一下好不好?
3.總結學木匠要有的精神
?、偬釂枺何覀兛戳诵⌒茇垖W木匠,覺得他一個認真的徒弟嗎?
?、谔釂枺耗囚敯嗍莻€認真的徒弟嗎?你覺得一位優(yōu)秀的木匠有事什么樣的呢?
小結:小朋友都說了,一位優(yōu)秀的木匠應該。。。
4.發(fā)展思維。
?、佻F(xiàn)在,魯班師傅說要收徒弟了,可是他要挑選一下,看說適合做他的小徒弟。報名的 舉手啊,說一說,你為什么想要當小木匠。
四、幼兒再次嘗試,選出的小木匠們聽指揮,模擬使用工具
總結反思:
第一次上社會課,有些陌生,盡管在大二的時候看到過學姐上過,但也都是模糊不清了,所以接到這個課就有些茫然。第一次寫的教案,老師對其不怎么滿意。首先,我的規(guī)格不是很符合,寫的條理不是很清楚,而且寫的有些像語言課。老師建議我上網(wǎng)查查好的教案,看看模版。于是我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的教案模版都是不錯的。第二次就用了網(wǎng)上的模版,把自己原先的教案做了修改,可是這一次。老師沒時間看了,說上了課再點評。
第二天帶上電腦就去上課了,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演習了幾遍,只是過了過。
開始上課,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開始跟教案背離,說的話越來越口語化。我?guī)缀跬浟宋业慕虒W目標,打亂了順序開始上。其實看得出來小朋友對上的內容還是有興趣的。他們回答得也很積極,整個課上下來,氣氛我是很喜歡的。就是最不滿意的是結束有些茫然,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結束,最后收得有些匆忙。
活動評價:
1、我在最開始導入中,是讓小朋友觀察教室里有哪些木制品,再問知不知道這些木制品是哪里來的,企圖引入木匠這個詞,最后的確是引入了。但老師覺得這個過程太過麻煩了,繞的太遠了??梢愿某梢婚_始就拿出椅子問他們知不知道這是誰做的,再讓他們觀察下周邊的木制品。
2、在說到鋸子的發(fā)明,只是說了這件事,沒有聯(lián)系實際,老師的建議是鋸子的發(fā)明與否對生活有什么影響——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上的時候要注意生活的提煉,情感提升。比如說魯班割到手不是忙著疼痛,而是說自己動腦筋,總結規(guī)律,這樣才發(fā)明了鋸子。
4、選擇的視頻要更為目標服務。
5、老師上課出現(xiàn)的一些不好的詞語,還有小朋友一些無厘頭的話要接回來,整理好再拋回去。
6、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不足,會被小朋友問倒,這方面的問題,老師上一次的課給了我啟發(fā),對于自己還不太懂的問題,不用急著給小朋友答案,而是很誠懇地說自己需要再查查再告訴他們。
7、在我的課上,有些被小朋友牽住了。
15、大班科學教案《小樹葉》含反思
設計意圖
前幾天,天氣突然變冷,一陣北風吹過后,幼兒園的院子里落滿了樹葉,孩子們在幫清潔工奶奶撿落葉的時候,有幾個調皮的男孩玩起了落葉,樹葉被大風刮個不停,他們氣喘吁吁地追逐樹葉,并興奮地湊在一起說樹葉:“我撿到的法國梧桐葉變黃了”“你看我的這片葉子像小魚的尾巴”“大風把樹葉吹到天上了,像一架綠色的小飛機”等等。這不正是主題四中有關植物葉的話題嗎?既接近幼兒的生活,孩子們又十分感興趣,所以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小樹葉》。旨在幫助孩子們初步認識自己周圍的樹葉,了解樹葉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用等。
活動目標
1、觀察樹葉的特征,簡單了解樹葉的外形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2、認識枯葉和綠葉,通過動手實驗,發(fā)現(xiàn)枯葉和綠葉的區(qū)別,培養(yǎng)幼兒的求知欲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了解樹葉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葉是樹葉的一種。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枯葉和綠葉;
2、石臼、搟面杖、剪刀、鵝卵石、記錄表;
3、茶葉包一個、茶壺、熱水、布;
4、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小樹葉》進入活動室。師:孩子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秋天到了,天氣漸漸涼了,小樹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知道它們是怎樣飄落下來的?(幼兒可以用語言、動作等表現(xiàn))讓我們一起來和小樹葉跳個舞吧!(教師一邊和幼兒舞蹈,一邊灑落樹葉,幼兒每人撿起一片樹葉。)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幼兒直觀、形象地了解樹葉的外形結構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樹葉的外形結構。師:“葉寶寶是由哪幾部分組成?”教師演示樹葉外形結構的課件,使幼兒知道大多數(shù)樹葉是由葉柄、葉片、葉脈組成。
2、幼兒討論,初步了解樹葉每部分的作用。師:葉寶寶是由葉柄、葉片、葉脈組成的,那他們對葉寶寶來說都有什么用呢?(幼兒討論)教師演示樹葉每部分作用的課件,向幼兒分別講解葉柄、葉片、葉脈的作用。
(三)通過幼兒動手實驗,發(fā)現(xiàn)綠葉和枯葉的區(qū)別,培養(yǎng)幼兒的求知欲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如果葉寶寶從樹上落了下來,慢慢地它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小結:使幼兒知道葉寶寶離開了樹媽媽,就會一天天地干掉,枯死,變成一片枯葉。
2、教師出示一片枯葉:枯葉和小朋友手中的綠葉有什么不一樣呢?(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等方面回答)教師介紹記錄表,教會幼兒記錄的方法。幼兒選用桌上的工具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問:誰來說說你剛才是用什么工具,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小結:使幼兒明白枯葉與綠葉的根本區(qū)別:易碎、不易碎;沒有葉汁、有葉汁。
(四)使幼兒初步了解樹葉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師幼討論,初步了解樹葉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師變魔術,知道茶葉是樹葉的一種。小結:茶葉是一種特殊的樹葉,它可以泡水喝,對我們的身體非常有好處。而且有些樹葉可以制成藥材,給人治病;有些樹葉可以制成樹葉食品、樹葉飲料,有利于人體健康。
(五)活動延伸
與幼兒一起到戶外搜集落葉,做葉子粘貼畫。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是大班“奇妙的植物”主題中有關葉子的一個分支,我選擇的是孩子們最常見的也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有明顯變化的葉子——樹葉。
從整個活動設計上來看,內容非常豐富,它是由幾個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的內容組成的。我注重不同領域之間相關內容和同領域中不同內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樂體驗,又有動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體,又添加了小魔術,使孩子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從整個活動過程中來看,孩子們通過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現(xiàn)出了他們對樹葉的認識,有肢體語言、有實驗記錄、有語言描述等等,動手操作的小實驗更讓孩子的樂不思返,我為他們提供了多種開放性的材料,發(fā)揮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中解決問題,像此次活動中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枯葉是干的,沒有葉汁,但是他卻不知道怎樣記錄下來,當他得到老師的引導幫助后,很快地記了出來,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孩子思維的一個成長過程,使他們逐步地由具體形象思維轉向抽象邏輯思維。同時,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也動了腦,在操作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記錄,在每一次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后,知道了枯葉和綠葉的區(qū)別,進一步了解了樹葉。
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一定還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及同仁們多提寶貴意見,我將在大家誠懇的指導與幫助下繼續(xù)努力!
16、大班科學教案《十二生肖》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今年龍年,全國很多城市都出現(xiàn)舞龍的場景,小朋友看春晚的時候還有個節(jié)目是韓庚叔叔表演的《除夕的傳說》,還有舞蹈《龍鳳呈祥》??垂?jié)目的同時,我也在想應該讓我班的小朋友了解一下龍年的由來,繼而又聯(lián)想到不應只了解龍這一種屬相,每個幼兒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屬相,這就是他們并不理解十二生肖的。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個小動物組成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有必要從小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為了讓幼兒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我特別設計了這節(jié)課,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我們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本活動將鐘點數(shù)字與生肖順序匹配,引導幼兒把 對"鐘的認識"遷移到"12生肖",使抽象、復雜的生肖變的簡單有趣。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十二生肖動物的興趣和愛好。
2.知道自己和親人的屬相,培養(yǎng)幼兒和家人之間的情感。
3.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種動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十二生肖的順序
2.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生肖代表的寓意。
活動準備
1.自制的生肖鐘
2.經(jīng)驗準備:幼兒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員的屬相。
3.十二生肖的頭飾一套
4.玩具兔子布偶一只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了解十二生肖屬相
1、 出示禮物,引出生肖。(小兔子玩偶,因為我屬兔)
2、提問:你知道自己屬什么嗎?(多數(shù)小朋友屬狗、雞)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屬相不同?今年是什么屬相的年份?-----龍年
3、課堂活動:做小記者,主動詢問一下其他老師或小朋友的屬相,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
教師小結:同一年生的孩子屬相一樣,狗年出生的屬狗,雞年出生的屬雞,龍年出生屬龍.
二、認知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生肖鐘理解十二生肖出示課件生肖鐘。
老師要把這些動物變到鐘里面。(教案出自:教案網(wǎng))變變變。小動物變到鐘里面了嗎?
提問:請幼兒說出鐘面上有多少種動物?
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看看是不是12種。從1老鼠開始數(shù),雞排第幾?豬排第幾?
總結:一種動物代表一個生肖,這十二個小動物,我們就叫它十二生肖。
三、故事環(huán)節(jié):
欣賞兒歌:小老鼠,吱吱叫。大水牛,彎彎角。
老虎上山一聲吼,嚇的兔子快快跑。
龍在云里翻跟頭,蛇在田里伸懶腰。
大馬鈴兒響叮當,樂的山羊胡子翹。
猴子爬樹蹦蹦跳,公雞早起喔喔叫。
小狗大狗尾巴搖,小豬呼嚕睡大覺。
教學小結:根據(jù)生肖兒歌使孩子們對生肖感興趣,方便幼兒記憶十二生肖順序。
四、游戲環(huán)節(jié):小火車游戲找出十二個小朋友,(教案出自:教案網(wǎng))分別帶上生肖頭飾,按照十二生肖順序,玩小火車游戲。最后每個小朋友模仿十二生肖任何一種做動作走出教室。
教學反思
我利用生肖鐘給孩子上生肖課。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課前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屬相,了解家中成員的屬相,這樣即增長孩子們的認知,又增加了孩子與家長的互動,所以在活動中請孩子說說自己和家人的屬相是都說的非常好。這也培養(yǎng)了孩子與家人之間的情感。
在請孩子當小記者采訪其他老師或同學屬相時,有的孩子普通話說的非常好,有的孩子有禮貌,說話流利。也給了孩子和老師互動的機會。
通過講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和兒歌。很快就記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并且非常喜歡唱十二生肖歌。
17、大班科學教案《認識時鐘》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馬上要上小學了,為培養(yǎng)良好的作息習慣做準備。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更好的認識時鐘。
2、學習認識整點和半點。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的認識時間,并區(qū)分整點和半點。
活動準備
時鐘模型一個。
活動過程
一、理解什么是時鐘?
1、開始時老師先唱一首時鐘歌,聽一聽時鐘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當當當,滴答滴答當當當,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出示時鐘模型,看,我們認識它嗎?
提問:我們?yōu)槭裁匆J識時鐘?
二、 認識時鐘
1、 認識鐘面,看時鐘上面有什么?
有1—12個數(shù)字,兩顆針,長針和短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這兩顆針都是順時針走。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shù)字。
2、 認識整點,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指著1點、9點、12點的鐘面提問是幾點?并讓幼兒試著撥幾點的針。
3、 認識半點,分針指向6,時針剛過幾就是幾點半。(指著1點半、9點半、12點半的鐘面提問是幾點?并讓幼兒試著撥幾點半的針。
4,幼兒都到鐘面上進行練習,試著撥針認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我們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時間也進行了演練,幼兒興趣非常高,并記住了學習時間,上學放學時間,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時間的好習慣。
18、大班科學教案《挖野菜》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稱、特征、生長環(huán)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樂意參與小組的討論及材料的準備,有一定的任務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挖些野菜,每組一份。
2、活動前幼兒做關于野菜的調查表。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談話,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師:你吃過哪些野菜?
教師出事相應的野菜,幫助幼兒初步認識各種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野菜?它們?yōu)槭裁唇幸安四?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野菜的根、莖、葉,了解其明顯特征。
請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各種野菜的根、莖、葉的特征以及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引導幼兒討論野菜的生長環(huán)境。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野菜,你們想去挖野菜嗎?它們可能會長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喜歡潮濕的還是干燥呢?喜歡陽光還是陰暗呢?為什么?
教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引導幼兒討論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師:每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們可是我們怎樣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幫助我們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此討論后,按組依次介紹。)教師:這些材料由誰來準備呢?(每個小組自己討論一下。)教師鼓勵幼兒自己準備工具,并落實到每個幼兒,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任務意識。
活動反思:
今天科學活動的主題是“挖野菜”,是讓孩子們認識野菜,從野菜的外行特征、顏色等方面進行觀察。孩子們都信心滿滿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過程中,孩子們都仔細的尋找著。一有發(fā)現(xiàn)就招呼同伴們一起去挖。
19、大班科學教案《風來了》含反思
設計背景
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也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從風的形成、風的種類到風的作用,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讓幼兒淺顯地了解這些知識,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強科學素養(yǎng)。通過動手“制造風”,還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協(xié)調能力等,從而開發(fā)幼兒的潛能。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辯證的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2.知道怎樣做才能減少風災,可以利用風來做什么。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協(xié)調配合,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怎樣做才能減少風災,可以利用風來做什么。
活動準備
1.請家長與孩子一起觀察一些與風有關的現(xiàn)象:掛在室內的裝飾小花、小鳥掛件在飄動;樹的搖動;水中的浪等。
2.物品準備:注射器、氣球、扇子、羽毛、吹管、細繩、噴霧器、電吹風、蚊香、風扇、碎紙屑、紙板、飲料瓶等。
3.知識準備:風的諺語;尋找不同的風等。
活動過程
一、動手實驗,了解風產(chǎn)生的原因
1.教師用注射器吹起一個氣球,并用細繩扎好。在吹氣球的過程中,與幼兒互動。
師:氣球有什么變化?
幼:變大了。
師:為什么變大了?
幼:因為有“氣”進入氣球。
師:“氣”從哪兒來?
幼:從針筒中來。
師:針筒中的“氣”從哪兒來?
幼:從空氣中來。
小結:我們周圍都是空氣(為下面認識風產(chǎn)生的原因打下基礎)。
2.教師打開電風扇,讓幼兒感受到“風”。
師:現(xiàn)在將風扇關閉,小朋友還能感覺到風嗎?
幼:沒有風了。
小結:當打開電風扇時,由于空氣流動,我們感覺到了風,當關閉電風扇時,空氣不流動,所以就沒有風了。因此,風是由于空氣流動產(chǎn)生的。
二、幼兒實驗,加深對風產(chǎn)生原因的認識
1.各組小朋友從自己的工作臺上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試一試如何讓空氣動起來產(chǎn)生風。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組選出代表)。
2.教師將吹起的氣球發(fā)給幼兒,請他們兩人一組,將氣球里的氣放出,感受空氣被壓迫出來的動力,是否形成了風。
3.羽毛比賽。(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問:如果讓羽毛動起來(不用手觸到)怎么辦呢?(扇,吹動)(2)幼兒分兩組,老師同時從高處放下兩片羽毛,看哪一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長。(幼兒共同向羽毛吹氣,運用手中的物品扇動空氣)
4.分組討論: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能在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風或制造風(騎車,汽車開動,快跑的時候)。
三、歸納總結,分析風的種類
1.根據(jù)活動準備,尋找生活中不同的風。
現(xiàn)在就請大家來說一說,你們都找到了哪些風。
(1)空調吹涼風;(2)刮大風時很冷;(3)打開冰箱有涼風;(4)臺風;(5)媽媽灑完香水后有香風;(6)電吹風里的風很熱。
教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風,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這些風。風是一個大家族,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型的風可以按等級分,按季節(jié)分,按風向分。如一級炊煙隨風偏,二級風來吹臉面,三級風吹葉動彩旗飄,四級風吹飛紙片……;夏季的風溫暖潮濕,冬季的風寒冷干燥。
請幼兒根據(jù)兒歌判斷現(xiàn)在室外風的等級。
2.實驗風的干濕、風向。
用風扇將噴出的水霧吹向孩子,讓大家感受風潮濕的感覺,并引導孩子回憶下雨時風的特點(有點涼,吹在身上有濕的感覺)。再用電吹風吹向幼兒的頭,感覺風很熱很干燥!
點燃蠟燭,讓孩子拿著站在窗口、門口和走廊上,觀察火苗的方向,并說出風是從哪兒吹來的。
教師總結:
小朋友了解了判斷風的等級、風向和風的干濕的方法,這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對你們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進一步提問:你們知道負責天氣預報的科學家是怎么預測風的等級和風向的嗎?(風向標,測風儀)
3.動手制作風向標。
(1)將紅蠟光紙條兩頭對折剪出頭,粘在細木棍兒上。
(2)將吸管插入裝有沙子的飲料瓶中,再將細木棍兒插入吸管。
四、作品展示
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風向標,最后把孩子們的作品擺放起來集中展示。
活動延伸
帶幼兒用自制的風向標到戶外觀測風向。
教學反思
風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雖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這節(jié)教育活動,就是為了讓幼兒了解關于風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一些簡單常識。我最大限度的調動自然資源,選擇生活中可利用的實物進行了此堂課,讓幼兒可以親身感受到風,只有讓幼兒親自感受到風的存在,才可以體會到單憑口說理解不了的知識。
20、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含反思
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jīng)驗是嚴謹有序的。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2、經(jīng)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guī)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活動重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shù)要多于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并鞏固上次實驗結果與經(jīng)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么結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么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為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guī)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么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wěn)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guī)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它右側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著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著頭看了看:“行了。”幼兒①拿一塊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果。接著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闭f著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果。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結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庇變孩埽骸安皇嵌嘁粔K?!苯處煟骸暗降锥鄮讐K?”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庇變孩苷f:“不對?!苯處煟骸澳銈?yōu)槭裁磿洸蛔×?”幼兒③:“忘了記錄了?!苯處煟骸澳銈儼l(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呀?!?/p>
5、分享實驗結果,總結規(guī)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shù)量填寫在大的記錄表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為什么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么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為什么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為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幼兒敢于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jīng)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于平衡的相關經(jīng)驗。
不足之處:
由于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21、大班科學公開課教案《魯班造鋸》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人手一份。
3、鋸子一把,故事圖兩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xiàn)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xiàn)象的初步經(jīng)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魯班造鋸》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
(1)漁網(wǎng)(蜘蛛網(wǎng))
(2)母子雨衣(袋鼠)
(3)電鼻子(獵狗)
(4)腳蹼(蛙蹼)
(5)迷彩服(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22、大班科學課教案《魯班的故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喜歡聽魯班的故事,感受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2.感知魯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方法,樂意遷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根據(jù)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特殊本領發(fā)明的物品的圖片若干;白紙、彩筆;教學掛圖《魯班的故事》教學資源《魯班的故事》音頻;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建議:
一、展示鋸、刨、云梯等魯班發(fā)明的各種工具,引出故事。
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見過這些工具嗎?它有什么作用?
你們知道是誰發(fā)明的嗎?
二、了解故事內容,感知魯班發(fā)明鋸的過程和方法。
(1) 教師引導幼兒閱讀教學掛圖和幼兒學習資源4第28~29頁,說一說魯班是怎樣發(fā)明鋸的?
教師提問:魯班遇到了什么問題?他是怎樣解決的?
(2)教師引導幼兒和同伴互相交流,并利用教學掛圖幫助幼兒感知魯班發(fā)明鋸的過程和方法。
小結:魯班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善于觀察,從小草劃破手指的現(xiàn)象和蝗蟲鋒利的牙齒中聯(lián)想思考,得到啟發(fā),終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出示相關圖片,拓展幼兒經(jīng)驗,了解生活中仿照動、植物的本領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教師提問:魯班仿著什么發(fā)明出鋸這種工具的?你還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仿照大自然中的動、植物來發(fā)明的?
小結:原來,我們可以借鑒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特殊本領,遷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遷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聽了魯班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圍繞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你可以有什么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2) 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根據(jù)大自然之中動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特殊本領,(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設計發(fā)明物品,并畫在紙上。
五、是有共同分享交流設計的作品。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設計的作品,并說明仿著什么制作的,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美工區(qū)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可以繼續(xù)收集了解古代能工巧匠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從而進一步感知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重要。
23、大班科學教案《認識水》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 游戲結束后,我讓孩子們把弄臟的手洗干凈,可是孩子們卻在洗手的過程中玩起了打水仗,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看孩子們對水有如此高的興趣,于是我設計了本課,讓幼兒了解水的基本性質,以及如何節(jié)約用水.
活動目標
1,學會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水的基本性質。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水的探究興趣,并能意識到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水的基本性質.
難點:幼兒能分辨出幾種液體中哪種是水.
活動準備
玻璃杯若干,水,牛奶,白醋,玻璃球,每組一盆水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水的基本性質.
1,水是無色的.
出示水,讓幼兒觀察水有沒有顏色?并出示牛奶與水相比較,說說牛奶是什么顏色,水有沒有顏色,得出結論水是無色的.
2,水是無味的.
出示水與白醋,讓幼兒憑眼睛看能不能分辨出哪杯是水?然后讓幼兒用鼻子聞,白醋是什么味,水有沒有味,然后讓幼兒用小嘴品嘗,白醋的味道,水有沒有味道,得出結論水是無味的.
3,水是透明的.
讓幼兒每人拿一顆玻璃球,放在牛奶與水中觀察比較,能不能看到珠子,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
4,水有流動性.
游戲抓水,每組幼兒有一小盆水,讓幼兒抓水,互相討論,能不能抓住水,得出結論水是流動的.
三討論水的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水。
老師小結了水的性質后,問孩子們:“水能用來干什么呢?”讓幼兒互相討論后回答,孩子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水可以洗臉、洗頭、洗腳、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師可以擴寬思維告訴幼兒還可以滅火、灌溉農(nóng)田、發(fā)電等,讓幼兒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類離不開水,從而引出要節(jié)約用水。
讓幼兒設想如果沒有了水,我們會怎樣?廁所會怎樣?做飯時會怎樣?這樣加深印象讓幼兒真正做到節(jié)約用水。
師問幼兒:“你們見過哪些浪費水的現(xiàn)象呢?那以后應該怎樣節(jié)約用水呢?”老師小結
教學反思
首先在活動目標上感知水的基本性質以及水的流動性,知道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體驗了玩水的樂趣,了解了水的作用,知道人離不開水,要節(jié)約用水,在活動中目標均已達到,但是通過課后的反思,我覺得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有點偏向于科學小實驗了,因此在今后的目標制定上,還需要更加的嚴謹. 我在讓孩子第一次自由探索的時候,雖然能強調常規(guī),但是我發(fā)現(xiàn)有個別孩子出現(xiàn)爭搶材料的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在反思時覺得是不是把材料分成人手一份,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了。雖然我為孩子準備的操作材料也是人手一份,但是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在引導孩子感知水的流動性時,我是通過游戲得出結論,孩子們都能很快的說出來,但是語言表達能力上還是有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達出來.
今天的這個活動孩子們還是非常感興趣的,積極性也比較高,只是在進行操作方面時的常規(guī)還需要加強,以及語言的詞匯量也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yǎng)。
24、大班科學教案《溫度表》含反思
活動意圖
引導幼兒認識和使用溫度表,溫度表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它能幫助幼兒了解溫度變化的情況。本活動的重點在于引導幼兒探索溫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啟發(fā)幼兒注意觀察溫度表中刻度的變化,體驗溫度變化與幼兒身體感覺的關系,進而理解溫度表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目標
1、 激發(fā)幼兒探究溫度表的科學奧秘的興趣。
2、 認識溫度表,知道溫度表是測量氣溫高低的儀器。
3、 初步了解空氣在不同條件下的溫度不一樣。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溫度表、空調、冰水和熱水。
活動過程
1、 探究活動:觀察溫度表遇到冷空氣與熱空氣時的變化。
(1) 幼兒分別將手放在裝有冰水的杯口和裝有熱水的杯口。
(2) 幼兒觀察溫度表尋找“紅線的頂端”,教師向幼兒解釋紅線的意義。
(3) 將溫度表分別放在兩個杯子里,讓幼兒發(fā)現(xiàn)溫度表的變化,紅線遇到熱氣會上升,遇到冷氣會下降。
2、 引導幼兒認識溫度表。
(1) 幼兒觀察溫度表的外形:溫度表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屈;老師.教案網(wǎng)出處"(刻度、水銀、數(shù)字、編號、°c特殊符號。)
(2) 游戲:認度數(shù)。
(3) 幼兒將溫度表放在熱水和冷水中,根據(jù)溫度表的刻度學習如何記錄溫度。
3、 討論:哪些情況需要用溫度表?
4、 操作活動:測量氣溫,幼兒到有陽光的地方和沒有陽光的地方進行氣溫測量。
活動延伸
將溫度表放在科學角內。讓幼兒通過測量和記錄,發(fā)現(xiàn)一天氣溫的規(guī)律。
活動反思
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是現(xiàn)代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在這次的活動中,我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操作,在不斷地探索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獲得有關溫度計的粗淺知識,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探索精神。
25、大班科學教案《小熊登月》含反思
設計意圖:
比較四季的明顯不同,初步了解四季的輪換順序,大班幼兒大部分已經(jīng)知道四季不同特征,設計此次活動《小熊登月》。旨在比較四季的明顯不同,了解四季的輪換順序。
活動目標:
1、比較四季的不同特征和輪換的順序。
2、激發(fā)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故事《小熊登月》圖片、四季不同景色的圖片、字卡“春、夏、秋、冬”。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理解四季輪換的順序。
活動難點:
用較完整的話描述四季的特征。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我們看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教師:你們知道小熊是如何登上月亮的嗎?
小結: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看故事里到底講了些什么。
二、傾聽故事,交流討論。
1、教師:小熊和小鳥是什么季節(jié)開始造飛船的?
2、教師:小鳥為什么要飛到南方區(qū)過冬呢?
3、教師:小熊到什么季節(jié)把船造好了?
4、教師:他到底有沒有登上月亮呢?[本.文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他嘗到的冰涼冰涼的是月亮嗎?
5、教師:什么季節(jié)會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小熊看到的腳印是怪物嗎?
小結:原來小熊造一艘飛船需要這么長時間,經(jīng)過了這么多的季節(jié),那你們知道四季輪換的順序嗎。
三、出示圖片,了解四季輪換的順序。
1、教師:你們知道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都是什么樣子的嗎?
2、出示四季的圖片,幼兒自主討論。
小結:孩子們,暖和的春天,萬物復蘇,大地真漂亮;炎熱的夏天,紅紅火火,游泳真開心;美麗的秋天,碩果累累,收成真是好;寒冷的冬天,雪花飄飄,火鍋真好吃。一年有四季,世界變得更美麗。
活動反思:
通過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中小熊在建造飛船時經(jīng)歷了哪四個季節(jié),這四個季節(jié)都有哪些特征及它們的順序。幼兒對宇宙充滿了向往和探索的欲望,可能都有過和故事中小熊類似的想法,想登上天空中看看月亮是什么樣子的。所以一開始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幼兒就非常感興趣,在看看說說中,知道了四季的順序和不同的特點,知道了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都有美麗的地方?;顒拥膬热輰τ诖蟀嗟挠變簛碚f比較簡單,幼兒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就可以了解四季的特點和變化順序,還需要在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對此次提升難度。請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四季的不同特點。
26、大班科學教案《昆蟲一家親》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2、產(chǎn)生了解更多昆蟲的興趣,擁有探索昆蟲的欲望。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昆蟲操作卡片若干張,多媒體。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通過故事情節(jié),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活動難點:
熟悉昆蟲的定義,并能根據(jù)此作出判斷。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1、師組織幼兒進行手指游戲。
2、師:今天大家表現(xiàn)的這么好,我很開心。其實老師今天也有一件開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們想知道嗎?其實今天是我們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誰?
3、師揭曉答案:出示毛毛蟲的圖片。在他生日的時候來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幫助幼兒了解昆蟲的特征。
1、教師出示圖卡
師:
(1)你們發(fā)現(xiàn)了哪些昆蟲來參加毛毛蟲的生日會呀?
(2)蜈蚣和蜘蛛來參加生日會,毛毛蟲為什么要請他們回去呢?
(3)毛毛蟲是怎么說的?!.快思.教案網(wǎng)出處!他的昆蟲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呢?
小結:原來它們都是昆蟲,都有六條腿,有頭、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蟲的秘密。
師:毛毛蟲為什么只邀請昆蟲朋友參加它的生日聚會,那毛毛蟲自己是昆蟲嗎?(師播放《毛毛蟲變成蝴蝶啦》兒歌,了解毛毛蟲的蛻變過程。)
三、通過操作活動鞏固幼兒對昆蟲特征的了解。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集體辨認。
活動延伸:
1、我們帶著剛認識的新朋友一塊給毛毛蟲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變成美麗的蝴蝶。
2、去戶外找一找,看看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昆蟲。
教學反思:
隨著天氣的升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都出來活動了。學校四周,平時在小區(qū)里,小朋友們看到了很多小動物,那么在這里面有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呢?小朋友們都還不是很清楚。
昆蟲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在生活中有著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師出示動物圖卡片,讓幼兒自由發(fā)表對圖中的動物的了解,幫助幼兒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認識昆蟲和非昆蟲?;顒釉俅瓮ㄟ^故事《毛毛蟲的生日會》歸納總結幼兒眼中昆蟲的特征。
活動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認識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參與性也比較高,能積極地表達自己對于昆蟲的認識,而且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以幼兒為主,順應幼兒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更加的讓活動變得生動。
通過本次的活動,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昆蟲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課后教師沒有給幼兒預留學習運用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腦方面有待加強。
27、大班科學教案《做風車》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看圖示的方式,學習制作風車的方法。
2、遇到困難能主動尋求解決方法,感受制作活動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制作風車的步驟圖5幅。
2、各色正方形紙(數(shù)量多于幼兒人數(shù))、吸管、透明膠、剪刀、大頭針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風車,引發(fā)幼兒制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好玩的玩具,你們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風車)
2、師:你們想玩嗎?你們自己也來做一個好嗎?
(評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給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互相啟發(fā)。)
二、引導幼兒一起討論制作風車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師:做風車我們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樣用這些材料呢?(引導幼兒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見。)
2、師:怎樣制作風車呢?老師今天帶來了做風車的步驟圖,你們要按順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學會做風車的。
3、引導幼兒觀察步驟圖:
師:一共有幾步?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點讓幼兒掌握兩個注意點:
剪刀剪折痕時不要全剪開。
第4步中的四個角要按圖中箭頭的方向分別折向紙的中心點,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開。
(評析:步驟圖的出示,可以幫助幼兒明確探索的方向,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的興趣與活動的預設自然的相融合了起來,從而引發(fā)了幼兒新的探索行為。)
三、幼兒自由探索制作風車。
1、師:老師準備了你們想要的材料,請你們看著步驟圖做一個風車吧。如果你們在做的過程中碰到了困難,你會怎么做呢?
2、幼兒自由操作,制作風車。
3、教師鼓勵幼兒遇到困難看圖示或向同伴、老師尋求幫助,并注意觀察幼兒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評析:在操作活動中,有二門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師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時間和相應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進而使幼兒的潛能充分開發(fā)和釋放。)
四、師幼一起玩風車。
1、引導幼兒通過相互對比發(fā)現(xiàn)風車制作的問題:為什么我的風車不轉?為什么我的風車比他的轉得慢?
2、師:你在玩風車時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幼兒就制作風車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評析:問題是幼兒學習的開端,也是教師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兒在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習發(fā)展的過程,是他們積極思維、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良好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的過程。)
活動反思:
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著小風車和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對知識無窮的探究深深地我。[本.文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那一打動了個個新的為什么從他們小小的腦袋中奇異地冒出來,讓人驚嘆他們的思維原來如此的奇特。
美國華盛頓圖書館墻上掛有這么一條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边@頗有哲理的標語說明了光聽不行,過后就會忘記。光看還不行,雖比聽效果好,能記住了,但能理解嗎?若親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運用起來就得心應手了。由此看來,探究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學習過程,它注重讓幼兒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達到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增強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并且總結出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重實踐性,在實踐中探究
好動。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動中探究學習,培養(yǎng)幼兒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學習中的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玩中探究知識??朔鹘y(tǒng)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二、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課堂教學中是否體現(xiàn)幼兒學習的合作性,是新課標下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的關鍵一環(huán),本課在制作過程和討論過程中都放手讓幼兒進行小組合作。在玩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習慣和合作精神。
三、加強開放,促進探究
課堂開放性,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標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據(jù)教材的需要。選擇開放的教學形式,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幼兒進行活動實踐,放手讓幼兒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討論,去驗證結論。有不少教育專家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幼兒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開放式的課堂,要確保幼兒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敢于質疑,敢于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在問題的討論中促進信息的探究,以獲取知識和技能。
28、大班科學教案《火山噴發(fā)》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因、過程及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3: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火山噴發(fā)的過程和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難點:火山噴發(fā)的原因。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鉛筆、托盤。
2:氣球一個、火山模型、紅色色粉、蘇打粉、白醋、湯匙兩個、吸管 一個。
3:教學課件、電腦、投影儀、音響。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談話導入
在大山的家族里,有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家伙名叫火山,你們看,他又發(fā)脾氣了……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課件
2:提問:小朋友看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3:提問:為什么火山會噴發(fā)呢?
幼兒自由發(fā)言
總結:地殼下的巖漿受到地球內部巨大壓力,當遇到地殼比較薄的地 方就沖破地殼噴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火山噴發(fā)。(一邊講解一邊用氣球演示原理)
4:火山噴發(fā)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再次播放課件)
請幼兒舉手回答
老師小結:火山噴發(fā)時,首先噴發(fā)出的是瓦斯及有毒氣體,然后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巖石碎塊,緊接著巖漿噴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巖流,最后熔巖冷卻,火山漸漸平息。(出示四幅圖片)
5:請小朋友將四幅圖片按照火山噴發(fā)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序。
6:提問:火山噴發(fā)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影響呢?(出示圖片)請小朋友觀察并舉手回答。
7:小結:火山活動對人類有不好的影響也有好的影響 ?;鹕交顒訃姵龅挠卸練怏w對人類及動植物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 ;火山灰會覆蓋大片的房屋莊稼,影響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熾熱的熔巖會引發(fā)大火,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火山活動會形成新的陸地;火山活動會促成鉆石等稀有礦產(chǎn)的形成。(邊出示圖片邊小結)
三:結束部分
請一位幼兒和老師一起演示火山噴發(fā)的實驗。
四:活動延伸
區(qū)角活動時,幼兒親自體驗火山噴發(fā)的實驗。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于課件的準備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不足之處在于對課件的應用不夠熟練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導致后邊的幼兒看不清楚,還需改進,在語言引導的科學性上還要多加學習。
設計背景
因為孩子們通過電視了解到近期冰島火山噴發(fā),相互之間談論的興趣很高,再結合本學期我班教材,設計了這樣一節(jié)課,通過一個小實驗深入淺出的向幼兒講解火山噴發(fā)這個復雜的問題,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又學習了科學知識。
29、大班科學教案《變化的月亮》反思
活動目標
1.對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積極參與探索,感受自主探索的樂趣。
2.認識月亮形狀變化的規(guī)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會發(fā)生變化。
3.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月亮形狀的變化規(guī)律。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月亮”組圖;“變化的月亮”圖片。
紙面教具:《月亮的變化》記錄單。
材料準備:操作材料“變化的月亮”;顏料、水粉刷、顏料盤、白紙、蠟筆。
活動過程
一
出示組圖聯(lián)系幼兒已有經(jīng)驗討論月亮的形狀
——天黑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月亮掛在天上,月亮的形狀都是一樣的嗎?
——你看到過什么形狀的月亮?它像什么?
二
發(fā)放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探索月亮變化的規(guī)律
——慢慢地拉動細繩,看看月亮的形狀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它有什么規(guī)律呢?
三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認識月亮形狀變化的規(guī)律
——月亮形狀的變化規(guī)律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左邊的小月牙和右邊的小月牙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四
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月亮形狀變化規(guī)律
1.教師介紹繪畫要求。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活動反思:
今天,教學活動為大班科學活動《變化的月亮》,主要是讓幼兒認識月亮形狀變化的規(guī)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會發(fā)生變化。
30、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力運動會》反思
一、活動題目:彈力運動會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xiàn)象,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敏銳性。
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制子彈等。
五、活動過程: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著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如彈簧床、海棉枕頭、沙發(fā)、床墊、吹氣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著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著中指,然后一只手拿著球向前投,隨后收回,重復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著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復拍打。
做游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制子彈拉緊橡筋,然后放手,讓子彈彈出去。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六、注意事項
1.小彈弓不要對著別人。
2.可分別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卷成筒狀,然后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折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后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活動反思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xiàn),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31、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好玩的小磁鐵》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磁鐵,通過探索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住鐵的東西。
2、學習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學習仔細觀察磁性現(xiàn)象,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探索的結果。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盤操作材料:內有磁鐵、鐵絲圖形針、螺絲帽、鑰匙、硬幣、木塊、布條、紙條、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自制小貓釣魚用的游戲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讓幼兒發(fā)現(xiàn)磁鐵,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請大家看一看,在你們面前的盤子里有些什么呀?
幼兒玩一玩盤子里的東西,然后相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特性。
(1)師:是哪一塊東西能粘住別的東西?把它找出來。這塊能吸住別的東西的鐵塊,它的名字叫磁鐵。
(2)讓幼兒操作盤內的材料,探索哪些東西是磁鐵的好朋友,幼兒嘗試分類把磁鐵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盤子里,教師個別指導。
3、教師小結磁鐵的作用。并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磁鐵的好朋友都是鐵做的,磁鐵能吸住鐵做的東西。
4、講述故事《小磁鐵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鐵對人們生活的幫助。
5、游戲:小貓釣魚。讓幼兒再次對磁鐵作更深的了解。
師:今天我們來學小貓釣魚,看看誰釣的魚最多,呆會一起把魚送到貓媽媽的家里,結束游戲。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中 ,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了磁鐵的神奇,通過幼兒感興趣的釣魚,玩磁鐵,抓老鼠,完全讓幼兒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貓是多么棒!在活動進行之中,我始終以幼兒在前,讓孩子們在一系列的游戲,小實驗,探索發(fā)現(xiàn)活動中,主動傾聽;獨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膽表達。他們發(fā)現(xiàn)了磁鐵的本領,感受了磁鐵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鐵的秘密。孩子們覺得,科學不再是枯燥嚴肅的說教,變成了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在與老師的交流,與同伴的合作,與集體互動的表現(xiàn)中,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學習,探究,觀察,發(fā)現(xiàn)的主動性,也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積極性。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情緒高漲,圍繞活動主題主動學習,與老師互相配合,動靜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的三個目標,讓孩子們學習科學有了一個快樂的開始。
32、大班科學教案《魔術變變變》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嘗試單根皮筋和雙根皮筋魔術的幾種變法,培養(yǎng)對事物細小變化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2、學習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猜想和操作結果,萌發(fā)對魔術奧秘的探究興趣。
3、感受魔術的神奇與趣味,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6、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7、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硬幣一個、 杯子一只、三種不同顏色的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幼兒有觀看魔術表演的經(jīng)驗。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以"魔術"引發(fā)幼兒的興趣。
1、老師以"魔術師"的身份出場。
2、紙杯魔術展示。
二、神奇的皮筋魔術,嘗試單根皮筋和雙根皮筋魔術的幾種變法。
1、學習單根皮筋魔術。
(1)引出疑問。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兩根手指上,握住拳頭,等我再打開時會怎樣?(幼兒隨意猜測,教師記錄)
(2)揭曉秘密,引發(fā)幼兒思考。
(3)幼兒學習單根皮筋的魔術。
(4)小結:其實魔術里面藏了許多的秘密,魔術師動作比較快,許多魔術里還需要一定科學原理,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了魔術的神奇。
2、探索雙根皮筋魔術,掌握雙根皮筋的三種變法。
(1)出示雙根皮筋,同樣握拳引出疑問。
(2)幼兒探索操作,并記錄自己的想法或結果。
(3)通過幼兒的探索學習雙根皮筋的前兩種變法。
(4)幼兒再次探索,重點學習較難的一種變法。
(5)交流探索結果并小結。
三、結束活動,進一步萌發(fā)幼兒對魔術奧秘的探究興趣。
1.小結:原來,魔術也是一種藝術,只不過有些魔術里還藏了一些科學道理,在加上魔術師精彩的表演,就呈現(xiàn)出神秘的效果了。
2.鼓勵幼兒將學會的魔術表演給更多人欣賞。
活動延伸:
區(qū)域活動:出示一些魔術道具及魔術操作卡,供幼兒探索學習,萌發(fā)幼兒對魔術的興趣。
親子活動:請家長帶孩子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簡單的魔術表演。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剛開始的魔術表演導入主題,一下子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為后面的單根皮筋和雙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單根皮筋的探索比較簡單,孩子們學習的較快,后面的雙根皮筋的探索上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了兩種變化,在此基礎上提高難度,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差異,提供了兩種層面的操作展板,讓孩子探索操作。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孩子們都很投入,根據(jù)老師的提示進行探索和操作,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標。但在小結語句上,對活動重點單根和雙根皮筋的科學性原理解釋的不到位。
33、大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魯班造傘》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傘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過程,豐富有關傘的知識。
2、認識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幼兒探究、發(fā)明的熱情。
3、能運用粘、貼、剪的形式大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裝飾。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7、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課件、舞蹈錄像、音樂磁帶。
2、古代人打得傘1把及小傘若干(傘上面沒有圖案)。
3、裝飾小傘用的及時貼、雙面膠、皺紋紙、彩紙、廢舊物品等。
活動過程
(一)看錄像引出課題
小朋友,老師知道你們最喜歡看動畫片,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動畫歌曲吧!(看錄像)
提問:歌曲聽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開嗎?(傘)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們下雨的時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傘,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沒有傘,你能想象出古時候的人是怎樣避雨的嗎?
后來一個人發(fā)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傘,誰這么聰明呢?請聽老師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二)傘的發(fā)明
老師講《魯班造傘》的故事,了解傘的發(fā)明。
(三)認識傘的發(fā)展過程
1、認識傘的結構(出示古代人打得樣式的傘):傘把、傘柄、傘骨架、傘面、傘尖。
古時候的傘在制作材料、樣式方面比較簡單,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傘的種類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泛,我們看看都有什么種類的傘呢?
2、認識傘的種類:分為實用傘和工藝傘(播放課件)
教師小結:除了圖片上這些傘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收音機傘、太陽能傘、盲人傘、防爆傘等等,在美國人們還制成了高67米,面積達4000 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傘,這把傘已經(jīng)成了美國游覽觀光的景點,孩子們,等你們長大了有機會去參觀,還可以發(fā)明更好的傘。這么多的傘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3、了解傘的制作過程(播放課件)
(四)傘的作用
這么多種類的傘在各行各業(yè)、不同的地方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還是戲曲、歌舞、雜技藝術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請小朋友來欣賞一段用傘做道具的舞蹈 (看錄像)。
(五)設計裝飾小花傘
想不想也擁有一把漂亮的小花傘,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有的還是廢舊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歡的材料和圖案來裝飾吧!(裝飾完后進行展示、欣賞)
結束:我們拿著裝飾的小花傘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動延伸
可把各種材料繼續(xù)放在區(qū)角供幼兒操作,根據(jù)興趣繼續(xù)裝飾、設計小花傘。
活動反思:
1、在請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過程中,沒有進行舉例,而是請幼兒自己直接進行創(chuàng)編,提高了難度。
2、在請幼兒熟悉兒歌時,請幼兒一邊模仿一邊上臺,站在“傘”的旁邊,沒有意義,可以請幼兒直接在座位上起立。
3、在請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時,幼兒始終圍繞教師所展示的圖片,而不能發(fā)散思維。此時教師應及時將圖片撤離,在熟悉詩歌的最后階段就可以將圖片撤離。
4、在游戲階段,可以增加傘的數(shù)量,并散落在教室的各個地方,并自然引導詩歌創(chuàng)編。
5、在詩歌創(chuàng)編的過程當中,教室分階段請幼兒創(chuàng)編,首先是一句,然后是兩句,這對幼兒來說難度提高,可以分小組共同創(chuàng)編,并將他們的成果用圖畫展示分享。
34、大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6.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7.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8幅:鳥、飛機;鴨、小船;魚、潛水艇;蝙蝠、 雷達。
3.鋸子一把,獎牌若干,故事掛圖兩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xiàn)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 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xiàn)象的初步經(jīng)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地講述故事《魯班造鋸》(附后)。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制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說對的小朋友將戴上美麗的獎牌。
?、贊O網(wǎng)(蜘蛛網(wǎng))。
?、谀缸佑暌?袋鼠)。
?、垭姳亲?獵狗)。
?、苣_蹼(蛙蹼)。
?、菝圆史?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中提供各種動、植物卡片讓幼兒觀察,同時準備一些獎牌,以便隨時獎勵“小小發(fā)明家”。
附 魯班造鋸
古時候,有個聰明人叫魯班。不但會蓋房子,會造橋,還會制造工具。
有一次,魯班要建造一座大宮殿,他和徒弟們帶著斧頭去南山伐木。用斧頭砍樹,又累又慢,砍了十幾天,木料還是遠遠不夠,魯班心里十分著急。
這天,魯班去一個險峻的山上尋找木材,正艱難地走著,忽然手指被茅草劃了一下,鮮血直流。魯班想:小小的茅草為什么這么厲害?他忘記了疼痛,聚精會神地研究起茅草來。他發(fā)現(xiàn),茅草邊緣上長著又密又鋒利的細齒,他用小細齒在手背上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這使魯班高興得跳了起來,他想,要是在鐵條上打出細齒,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他馬上去找鐵匠幫忙,打了許多帶細齒的鐵條,用這些鐵條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備齊了。
魯班也就這樣發(fā)明了鋸子。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35、大班科學教案《空氣的力量》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觀察實驗中的科學現(xiàn)象,初步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塑料小吸盤、飲料包裝盒、吸管、玻璃杯、硬紙板、小盤子、蠟燭、水盆
活動過程:
一、玩玩小吸盤
1、教師出示吸力球,提問引發(fā)幼兒的思考:沒有膠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盤上的?
2、用吸盤試著吸一吸,吸盤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樣讓吸盤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盤,有什么感覺?怎樣輕松地拿起吸盤?
4、兩人一組,將吸盤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開嗎?
5、想一想,是誰把吸盤粘住了?
二、玩玩飲料盒
讓幼兒向空飲料盒內吹氣,再吸氣,觀察包裝盒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在吹氣時紙盒會鼓起來,吸氣時紙盒會癟下去?
三、小實驗:流不出來的水讓幼兒在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塊硬紙板蓋住杯口,用手按在紙板上把杯子倒過來,再慢慢地松開手,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水流出來了嗎?想一想為什么?
四、小實驗:誰讓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蠟燭,倒入少量的水,點燃蠟燭,然后將玻璃杯罩在蠟燭上,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引導幼兒說一說誰讓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鋼筆、針管、吸盤玩具等實物,小結大氣壓強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并知道空氣的重要性,活動中主要通過多次實驗,探索利用小紙片使杯子里的水倒過來而不流出來的方法,來感知空氣的壓力。環(huán)節(jié)中粘鉤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huán)節(jié)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fā)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36、幼兒園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魯班造鋸》反思
中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
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準備:
1.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
2.匹配圖片。
3.ppt教學課件
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仔細地看一看,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xiàn)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xiàn)象的初步經(jīng)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魯班造鋸》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
(1) 漁網(wǎng)(蜘蛛網(wǎng))
(2) 母子雨衣(袋鼠)
(3) 火車(蛇)
(4) 毽子(大公雞尾巴)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 幼兒教案快樂轉轉轉
- 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小螞蟻力氣大
- 幼兒科學知識學習:是誰毒害了小鯉魚
- 幼兒園教案怎樣使小鐵塊不下沉
- 大班優(yōu)秀科學活動教孩子認識什么是白天和黑夜
- 大班科學教案:教孩子了解什么是溶解現(xiàn)象
-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動物園里裝電話
- 大班科學探索教案:你能把它們分開嗎?
- 教小孩子認識電子計算器的教案
- 大班科學教案水珠寶寶
- 教小孩了解怎樣讓紙發(fā)出聲音的教案
- 激發(fā)孩子探索航空知識的教案
- 使幼兒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征與活動方式的教案
- 教孩子初步知道一些保護頭發(fā)方法的教案
- 貪生怕死
- 狐貍和小貓
- 集體教學活動:秋游
- 小兔乖乖的橡皮_小學生作文:四年級
- 11歲洪嘉華:地球母親的來信
- 對區(qū)域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反思
- 讓幼兒成為角色游戲的主人
-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蓋子》反思
- 中班美術教案《荷花奇境》
- 廣告制作公司朋友圈文案39句
- 公司取名兩個字名稱大全590個
- 《臨淵》第1-6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