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接受錢與消費的教育
讓孩子接受錢與消費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對孩子進行金錢和消費的教育,家長的看法各不相同。有部分家長是反對進行這類教育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明確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為,讓孩子小小年紀接觸金錢,學習理財,會染一身銅臭,孩子哪里還有心思學習呢?所以,雖然家長為孩子買吃買穿,給繳學費、培訓費,花錢游樂,買保險等,日常生活經(jīng)濟生活無處不在,但家長不讓孩子知道這一切。
有的家長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品質,小小年紀就讓孩子接觸金錢、消費、會染上好吃懶做、浪費等壞習氣。他們覺得孩子不懂花錢才好呢。
也有家長卻直截了當?shù)亟逃⒆?,有錢如何如何好,放手讓孩子花錢。他們認為,孩子養(yǎng)成了高消費的習慣,長大了就會想方法設法去賺大錢。
看法和做法盡管不同,但是,家長已經(jīng)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進行金錢與消費方面的教育,只是他們的觀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其實,要不要對孩子進行金錢與消費的啟蒙教育,并不難回答。當前,我國正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其中一項基本內容是:學會生存。孩子生活在當今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社會。生產(chǎn)、交換、分配、消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孩子要學會生存,就是學會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生存。對孩子進行金錢和消費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鍵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對幼兒的金錢與消費教育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通過感受切實可見的生活細節(jié)接受教育。幼兒期的金錢與消費啟蒙教育的重點在觀念教育,以及最初級的消費行為指導。
認識錢幣
孩子三歲以后,就可以學著認識紙幣和硬幣。從認識元、角開始。
認識錢幣,不光是讓孩子說得出錢幣的面值,還應知道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價值。如乘公共汽車時,讓孩子去投幣箱投幣,知道有空調的公交車票比沒空高的的貴。也可以讓孩子去買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價格是不一樣的。去兒童樂園時,讓孩子知道五元錢可以玩哪幾項游樂活動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還可以接著教他認識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認識十元。總之,應根據(jù)孩子對錢幣的實際認識的多少來確定教學的深淺度。
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有個五歲的女孩被詢問錢是哪里來時,回答是“錢是搞活動時領導發(fā)的”。這女孩子看到過媽媽在年終聯(lián)歡會上領紅包的場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媽媽在年齡的孩子理解事物一般是依賴于具體可見的情景或事物?,F(xiàn)在,一些單位將職工工資打入銀行卡,要讓孩子懂得工資的真正意義是不容易的。但孩子到五六時,家長應試著說明“錢是從哪里來的”。
錢不是誰發(fā)給誰的。錢是爸爸媽媽通過勞動換來的。對這個道理,不光要說,還要讓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纏著父母不讓離開時,可以說:“爸爸(媽媽)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為國家作貢獻了,這樣我們就沒有錢收入了。我們沒錢,就不能買吃的,不能買玩具了?!焙⒆与m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卻能知道上班與得到錢有關系,知道上班勞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機會要讓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勞動,怎么制造出產(chǎn)品,講講怎么出售產(chǎn)品,將產(chǎn)品變成錢,再跟孩子講講,這些錢又怎么分配給所有參加勞動的人。家長可結合“千人糕”這類故事,讓孩子知道勞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勞動過程中還要靠大家齊心合作。
有個媽媽想讓女兒體會勞動養(yǎng)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兒所做的家務、自我服務和學習等項目一一標上各種不同的價格,這些錢合起來,正好是媽媽每天為女兒花銷的款數(shù)。女兒還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項“勞動”所得就顯得“數(shù)額巨大”,一天能掙幾十元錢。女兒很高興:“我多能干呀,我的學費、伙食費都是自己掙的。”有時忘了鋪床,哎呀?jīng)]按規(guī)定時間彈琴,被扣了錢,女兒也挺想得開的:“扣就扣吧?!眿寢屵@才感不對頭。盡管這位媽媽的出發(fā)點挺好,但她的做法實際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錢是勞動換來的,但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賺錢,孩子的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學習等,和能產(chǎn)生價值的社會勞動是不能相提并論的。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等是孩子應盡的義務,是培養(yǎng)他的勞動觀念。應讓孩子懂得自己還沒有能力養(yǎng)活動自己,還應該明白“爸爸媽媽養(yǎng)育我是不容易的”,從而產(chǎn)生感恩之情,進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過分擔家務、約速購物欲望、努力學習等行動來報答父母。
初步懂得金錢的作用和合理的消費
錢與購物之間的關系,在認識錢幣的過程中,孩子已經(jīng)明白。正確地說,錢的作用在于通過購物、繳費等活動達到其他目的,如購買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錢繳學費,讓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發(fā)展,;花錢娛樂,能讓我們在體育、休閑中使身體能夠健康發(fā)展;通過損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我們自然不能奢望幼兒完全理解金錢的作用,但在孩子認識金錢的時候,要注意讓孩子樹立起“錢是有用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意識。這是教給孩子如何選擇、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依據(jù)。
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費,并學習選擇。如外出要乘車時,可和孩子商量選擇途中風景較好的一段路下車,徒步前往。途中一邊欣賞風景,認識各種花草樹木,一邊說說唱唱,或玩玩成語接龍,說反義詞等游戲,讓孩子體會徒步前往的樂趣。事后再與孩子算筆帳,通過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車,省了多少車錢,可以轉作什么用途。同樣,改去兒童游樂場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飯為買點烤白薯、煮玉米棒當午飯;改去飯店過生日為去農(nóng)村小朋友家玩……盡量讓孩子明白,日常生活離不開金錢,但生活中的許多樂趣并不是用金錢都能換來的。
體驗獨立消費
只要家長放手,五六歲的孩子已能獨自進行一些小額消費,如買點零食等。讓孩子體驗獨立消費有個原則,不能讓孩子大手在腳花錢。如一,一位母親聽說有親戚生病,取出錢請人轉送。女兒看到,從壓歲錢中取出百多元錢,也要表達自己的心意。孩子樂于助人應予肯定,但這樣“一擲百金”的做法令人擔心。有的家長帶孩子去兒童樂園,預先說好只能花多少錢,要是超出數(shù)額,就要花孩子的壓歲錢。有時孩子意猶未盡,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抱腰包”了。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錢,花錢也要學會節(jié)省。如坐公交汽車,父母身邊沒有零錢,讓孩子付,孩子也很樂意,但他卻主動要求坐沒空調的車,好省點錢。對孩子來說,讓他自己體驗節(jié)約花錢,比一千遍一萬遍地說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 讓孩子接受金錢與消費的啟蒙教育
- 讓農(nóng)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啟蒙教育
- 音樂教育論文 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相近
- FQ教育讓你的孩子學會花錢
- 讓孩子終生受益的教育
- 教育券讓農(nóng)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辦法可行嗎?
- 讓孩子感受畫砂紙畫樂趣的教案
- 讓孩子感受萬里長城雄偉的教案
- 讓孩子體驗盲人的感受的教案
- 讓孩子學習與同伴的協(xié)調表演能力的教案
- 讓孩子欣賞世界名曲的教學方案:音樂接龍(音樂)
- 在教育幼兒的時候家長應該多給孩子鼓掌與喝彩
- 幼師教育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促進讓孩子學會“愛”
- 開展幼兒安全教育:讓你的孩子遠離危險物品
- 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 關于讓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