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交往合作行為的研究

農村幼兒交往合作行為的研究

農村幼兒交往合作行為的研究

  

農村幼兒交往合作行為的研究


一、課題分析

新《綱要》在社會教育領域從社會關系的緯度提出了幼兒與他人的關系是樂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兒與群體的關系是遵守規(guī)則、愛護公物與環(huán)境,幼兒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職業(yè)、家鄉(xiāng)、祖國、世界文化。提出的認識、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技能的問題,對幼兒進行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培養(yǎng)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心理使其逐步生成個性和社會性。

幼兒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農村的許多家庭都搬進了商品房和獨門獨戶的別墅。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畢竟桃源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小鎮(zhèn),人們的一些教育觀念和精神生活相對而言還比較滯后,各種教育的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沒有和經濟的發(fā)展同步。人們只注重知識的獲取、智力的開發(fā),而忽視了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很少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和環(huán)境,一般獨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不喜歡其他小朋友到家中來玩,也不帶孩子到別人家玩,只希望孩子在家安靜的看書和學習,自己則忙于家務和工作。孰不知,長期以往孩子會變得十分孤僻和不合群。甚至出現自戀的毛病,嚴重地阻礙了幼兒適應能力的發(fā)展。

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是發(fā)展幼兒社會性的一個方面,就其重要性而言是為幼兒未來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奠定最初的基礎。我們作為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幼兒交往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工作中也沒有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很好地滲透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21世紀聯合國教育委員會提出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其中的學會共處就是學會交往與合作。專家曾對北京市1000余名4-6歲幼兒的合作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只有 30.1%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