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課教育方法和論文: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中四種模式

幼兒園音樂課教育方法和論文: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中四種模式

幼兒園音樂課教育方法和論文: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中四種模式

幼兒園音樂課教育方法和論文: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中四種模式

兒童天性好動,喜歡模仿,喜愛看舞蹈節(jié)目,更渴望參與表演。在這些年的舞蹈教學中,我根據各年齡階  段幼兒認知發(fā)展水平的不同特點,總結出了適合幼兒在3—6歲期間學習和表演的四種模式的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方  法,逐步實現了教學的主動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將舞蹈教學中的準備活動、地面練習、地面技巧等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融入了3—4歲,4—5歲(上)  ,4—5歲(下),5—6歲四種基本模式中,通過這四種基本模式音樂、動作的舞蹈組合練習,不僅完成了教育  、訓練目的,而且使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和教學趨于規(guī)范化。     
 1.3—4歲模式。3—4歲的幼兒,軀干力量弱小,肢體各個部分的活動范圍應由弱到強,一點一點地展開。  在設計這個時期的舞蹈動作時,以活動幼兒各關節(jié)為主,通過舞蹈練習達到預防和減少關節(jié)損傷,增強各關節(jié)  肌肉韌帶的彈性和靈活性。將舞蹈動作設計定位以后,選擇歡快活潑的音樂,通過跳躍性的音符再現,配以簡  單、幽默的舞蹈設計,來完成樂曲、舞蹈動作的相吻合,經過一定的調整修飾,使舞蹈節(jié)目達到統(tǒng)一、和諧,  進一步演練成一個完整的作品。舞蹈《小乖乖》就是依據這個原理來創(chuàng)編、教學的。我首先將輕松、簡單、便  于幼兒掌握的動作設計出來,然后隨音樂和小朋友們一起跳,邊跳邊改,不僅使兒童表演天真、自然,而且達  到了創(chuàng)編、教學的目的。   
   2.4—5歲(上)模式。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生活和學習、訓練后,各個方面已逐步進入了“幼兒園小  朋友”這個角色,身體發(fā)育情況與剛入園時相比,已經具備了再提高一步的條件。這時,在編排舞蹈動作時,  需要給幼兒加大一定的活動量,調整動作幅度。舞蹈《皮筋舞》就采取了常見的游戲方式“跳皮筋”,通過音  樂節(jié)奏和幼兒可以達到的跳躍動作、幼兒之間的相互配合來完成舞蹈節(jié)目表演過程。在動作設計過程中,適當  地加入一些身段和手的練習,使   幼兒提高節(jié)奏感、靈敏性,增加幼兒的音樂感受。   
  3.4—5歲(下)模式。將幼兒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學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形象有趣的故事或  者舞蹈造型來啟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將舞蹈和啟發(fā)教育相聯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獲獎舞蹈《山間回響  》,就采用了情境教學的方法,將舞蹈的情節(jié),編成一個小故事:美麗的山中,幾個調皮牧童吹著長笛,騎在  牛背上玩耍。歡快的笑聲,牛、羊的叫聲,潺潺的流水,書寫出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小朋友們不時互相追打  嬉戲,不時吆喝著牛羊,不時唱著山歌,不時念著口訣。故事對城市小朋友來講,如同童話一般,新鮮、有趣  ,然后,再用在課本上、圖片上、電視上看到的農村情景去引導小朋友慢慢聯想,使幼兒在增加負擔不重的情  況下,對舞蹈表現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4.5—6歲模式。經過幼兒園幾年來的累計教育訓練,以及身體發(fā)育,幼兒在5—6歲時,基本上進入了從幼  兒向少兒過渡的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的舞蹈創(chuàng)編模式,我主要重視了三個方面。一是動作上增加了地面練習  及適當的技巧,來加強幼兒身體素質的改進,鍛煉幼兒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能力和關節(jié)的靈活性、柔韌性;在動  作上適當地強調一定的技術、技巧難度;注意培養(yǎng)訓練幼兒肩部的開度,胸腰、中腰的軟度、力度,胯部、膝  蓋的開度;腿部的軟度、開度、力度;腳腕、腳背的力度及靈活性。二是舞蹈內容上有明顯的思想性、教育性  。通過舞蹈作為橋梁和中介,把小孩暫時不能完全理解的東西,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各種舞蹈動作,印入幼兒的心  靈。三是色彩和服裝。幼兒較喜歡鮮艷、明快的色彩,同時,也喜歡對小動物色彩的模仿。因此,在舞蹈創(chuàng)編  的服裝色彩中,在滿足幼兒心理的同時,逐步地引伸到有特定意義的服裝色彩上來,使舞蹈的音樂、動作、服  裝逐步達到和諧統(tǒng)一。
 
 #我們每天都會提供一些資料給大家,讓大家輕松備課,歡迎關注,謝謝光臨--中國兒童教育網m.pisosnuevosenlasrozas.com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