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親子關系中究竟應該教育誰
時間:2008-12-10 05:19:58
關于親子關系中究竟應該教育誰
??這是一個很愚蠢的問題,誰不知道是親子教育是父母教育孩子???我們暫且不去辨別這個說法的是與非,先來談談我的看法。
??
??主控性
??
??在所有的關系中,說到控制,只有兩種處境:1 勢均力敵。2 強弱分明。在親子關系中,這兩種情況也是存在的。雖然有所側重,而最多的是第二種——強弱分明。父母明顯是強勢,孩子是弱勢。形成的關系就是領導和部屬的關系。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孩子就是受控于父母的。也就是說,父母的意識決定了孩子的處境。孩子不可能自己去關燈,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穿衣服……幾乎孩子一切都是由父母的知識和意識決定的。
??父母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就說明孩子是被保護和監(jiān)督的對象。而監(jiān)督和保護是為了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長,以便在將來可以做更好的、最好的自己。這足以說明孩子的被動地位。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監(jiān)督和保護能力就決定孩子未來的成長狀況。如果父母監(jiān)督不好,保護不好,將導致什么狀況?
??比如,在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他需要的是體驗自己的身體和感覺,使用自己的五感,鍛煉自己的身體的各種生理和心理反應。但他不會告訴你說,爸爸媽媽,我需要鍛煉我自己的身體和感覺。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需要,他們會怎么做?孩子在地上爬的時候,父母會趕緊抱起來,用背帶掉著孩子走路。當孩子在飯桌上用勺吃飯把飯灑了一地的時候,父母會著急得喂孩子吃飯。當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為了防止孩子摔倒,父母會拉著孩子的手走路。是的,孩子吃到飯了,孩子在走路,可是,孩子不是孩子。他被要求快速成長,成長到符合父母的認識。
??到了四歲、五歲,開始上幼兒園。開始學習。孩子沒有自己選擇的能力,選擇老師、學校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沒有能力說不喜歡,沒有能力說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F(xiàn)在的孩子四歲開始就選擇特長培訓。專業(yè)是家長說的,老師是家長選擇的。同樣現(xiàn)在的培訓也是魚目混珠,父母的眼光也決定了孩子學習的效果和前途。我做的是兒童美術培訓,而在美術教育上就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好看就是美術,一種是不一定好看,但有故事和個性,有思考。很多家長選擇的是好看但不動腦的模仿繪畫,認為美術就是畫面好看,孩子被培養(yǎng)成只會聽話的機器。孩子即使不喜歡,他也不會反抗,因為父母認為是對的、好的。而在另外的以孩子的認識和思考為主的繪畫中,因為畫面效果不好看,父母認為不好,就要求換班級,結果,孩子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可是,他自己不能做主。
??到了七歲,孩子上一年級,在課堂上由于犯“錯誤”,被老師罵成“小笨蛋”。孩子敢不敢去跟老師爭辯?他只能告訴家長,父母就是他的依賴。很多時候,按照孩子的理解方式是很合理的,在成人那里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孩子就經(jīng)常是錯誤的。同時,孩子不能爭取、也不敢爭取自己表達自己感覺和認識的權利。而父母才有這個能力。
??所以在控制和能力上,父母是主控的。在企業(yè),領導的思路決定了企業(yè)的成功或消亡。同樣在親子關系中,是父母決定了孩子是否成長合理、是否健康、是否快樂。
??
??合理性
??
??上面說到了決定權的歸屬。既然是決定權在父母,那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合理,也就是說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你的權利行使是否正當合理就更決定了孩子的成就和孩子的幸??鞓?。
??
??1、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
??
??講個故事1:有一個孩子,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奶奶處,由奶奶代管。孩子在5歲的時候,父母讀完研究生課程回來接孩子一起住。晚上,母親給孩子講了個大灰狼的故事。結尾是小兔子把大灰狼給趕跑了。孩子在最后問:“為什么大灰狼是不好的”,母親很生氣,覺得這種問題孩子都不知道,一個耳光打過去“那還用說?”
??我不知道孩子有什么錯?不用說一個孩子,我們幾個人還能見到狼?
??故事2 :有個孩子在家里做語文作業(yè),有個題目:用“藍”組詞。孩子組詞為“藍波”,媽媽生氣地問:“老師教你這樣組詞嗎?”書本上是藍色,藍天,從來也沒有聽說過藍波,你怎么這么苯?孩子說,我去海邊的時候,看到很多波浪,水也是藍色的,波浪也是藍色的呀。媽媽說,不對,沒有這么個詞語??禳c改成藍色。
??孩子為什么越來越笨?學習了知識忘記了智慧。
??這種教育思想是很普遍的。父母只根據(jù)自己的知識來教孩子,強制性的灌輸教育。想當然的思路。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把孩子等同于成人來教育。教給孩子的東西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父母以為孩子需要的?,F(xiàn)實中父母不會讓5歲的孩子去做8歲孩子的體力活。而在思維上,父母可能會要求5歲孩子像10歲孩子一樣“聰明”
??
??2、自我為中心的教育
??
??我們來看同一件事情,不同父母的處理以及這種處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兩個男孩子為了一件小事情打了起來,雙方互不相讓。最后都帶了點傷。當兩個孩子各自回到家,父母看到了傷。
??A父親:怎么這么笨,打不贏他嗎?你可以用石頭砸他呀,還可以用你的皮帶打, 我的兒子怎么可以被人欺負?明天我看著你和他打一次。
??B父親:一點小事情犯不著打架。傷了人對你對他都不好。以后讓著點,學會和人友好相處。
??結果:可能產(chǎn)生兩種結果,要么,第二天兩個小男孩再打架,雙方父母都出面,講道理或者大動干戈。要么B方息事寧人,忍讓為主。如果是第一種勢必造成孩子很壞的心理印象,一旦在未來遇到問題和爭執(zhí)不能解決,就使用武力,發(fā)展的結果就是傷害甚至犯罪。如果是第二種,孩子A也免不了陷入暴力的困繞和陷阱中,B孩子就可能很消極,覺得父母不能保護自己。也可能很平和(父母引導得法)這是父母的兩難境地。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愛。無論父親怎樣處理,在父母的意識里都是在愛自己的孩子,都是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者說都是為自己的孩子好。由此父母用自己的意識來解釋“愛”這個字。而這個自我意識卻把孩子引到了不同的地方。因此,愛就有了很多種解釋和表現(xiàn)。打是愛,罵是愛,縱容是愛,虐待也被解釋為愛,管教是愛,嚴格是愛,溺愛也是愛??傊?,所有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都是“愛”孩子的。
??
??3、社會為中心的教育
??
??不是反對社會中心性教育。本來孩子成長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我要說的是,階段性和時間性。我們現(xiàn)在是過早的教育孩子適應社會的要求了。包括很多父母讓孩子獨立,懂禮貌、尊重成人等。我就這幾個方面來說說我的理解。
??這些能力和規(guī)范都是要教給孩子的。同時,我認為應該看時間性。在孩子中間尤其是很小的四到五歲的孩子,經(jīng)常會因為爭東西玩或者吃而打架、哭鬧。我們家長會很著急的“教育”孩子哥哥應該讓弟弟,男孩子應該讓女孩子。中國古代經(jīng)典故事“孔融讓梨”是家長的法寶,百講不厭。而孩子依然不懂,也不買帳。孩子的腦子里只要那個玩具,那樣東西。他們還沒有那么理智。他們也還不會懂得“分享”。
??獨立,我遇到很多的父母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過早讓孩子失去了愛的溫暖。有位母親,孩子三歲上私立幼兒園,很早的離開了父母。到5歲時候,獨立性很強,不用父母管,不用父母說,你說也沒有用,他自己知道怎么做,不要你管他。回答教師的問題,不管懂不懂,第一個舉手回答。誰敢笑話他,指著你罵。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梢灾赖囊稽c是,過早獨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愛”。這類孩子很孤獨和無助,自我保護意識嚴重,警覺性高但很不合群。到了7歲左右,孩子的獨立意識也不強。還有很強的依賴性。真正的獨立性的成長要求來自12歲—18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愿意你干擾他們。也就是青春期。我個人認為,只要孩子心理有安全感,任何時候他都是獨立的。獨立不是身體,而是心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即便到了成人,他也很難獨立成長。
??懂禮貌、尊重成人。這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點。因為讓孩子懂禮貌、尊重成人,事實上就是對孩子的感覺和情緒說“不”。孩子的感覺比成人要敏感得多,情緒也是很自由。不懂得控制。當孩子不喜歡某個人,他會很直接的表達出來,不會壓抑。他不喜歡什么感覺的時候,他也不會壓抑。
??當我們要求孩子尊重的時候,孩子就跟自己的感覺說再見了。他必須壓制自己的感覺。他不喜歡成人的行為,為了尊重,他不能表達。當他被要求懂禮貌的時候,他就失去自己的情緒。我們見到很多孩子哭泣著、言不由衷的說著“對不起”,很煩惱的跟父母的朋友說“再見!“叔叔阿姨好!”,我們是否知道這些話語的背后藏著深深的不理解、隱藏著極大的怒氣?很多時候,我們也知道這一點,但我們認為,孩子就是應該這樣。我們要求孩子尊重我們的時候,我們自己是否尊重孩子?
??
??4、錯誤的前提
??
??在親子關系中我們有個假設,我們假設父母是永遠正確的。而我們沒有去證明這個假設是否正確,我們只是在用,不停的用,而且還發(fā)展了。那么,既然是假設,它就有錯誤的可能。
??假設父母是永遠正確的,那么,孩子就應該是永遠被教育的。我們怎樣來證明這個假設呢?
??從上面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知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把錯誤教給了孩子。我們有句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動機是天下最好的,但是否是最有效果的,這就值得去懷疑了。
??有一件事情,一個孩子卡在了水溝里,這個孩子的鄰居和孩子見到了,孩子很快要去幫助卡在水溝里的那個孩子,鄰居馬上阻止了,他跟自己的孩子說:“要是他父母說是你推他的,怎么辦?還是趕快去叫他父母?!庇谑牵屪约旱暮⒆尤フ液⒆拥母改?。孩子繼續(xù)卡在水溝里十幾分鐘。另外一個小男孩路過看見,馬上去拉他,兩分鐘后,孩子出了水溝。而鄰居卻始終是看客。
??從這位家長的動機來看,他是合理的,也是對的,保護自己不受冤枉是沒有錯誤的。因為生活中這種事情隨處可見。而作為教育孩子,這是否是有效果的?我們家長教給孩子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認識。從理論或者實際來看,父母家長本身也有很多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經(jīng)驗,我們把這種自己認為非常合理的經(jīng)驗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受到傷害。導致的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孩子在父母經(jīng)驗的灌輸中失去了體驗自己生活的機會,沒有了發(fā)展自己思維和辨別能力的機會、錯失了發(fā)展自己生活觀念的能力。一切變得亦步亦趨。——孩子何時能夠用自己的眼睛看事情、何時可以用自己的腦子去做判斷?
??在親子關系中還有另外的前提:“可憐天下父母心?!?br />??就像被社會催眠了一樣。這個假設的觀念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父母的腦子里。父母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是最辛苦和最累的。為孩子操心這操心那,衣食住行、學習工作,傷痛生病、思想健康無一不需要父母的嘔心瀝血。似乎父母就是“最可憐”的人了。
??當我面對孩子,我發(fā)覺到,最可憐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父母的可憐在于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偶爾也會需要為了孩子降低自己的身份。親子關系中無論父母如何的累、如何的苦、如何的煩惱和無助。這些父母所有承受的孩子都在承受。而父母還可以保持自己的自尊,自己可以調節(jié)自己的不快樂??梢宰约嚎刂茖W習時間,可以隨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還可以對孩子發(fā)泄心中的怒氣。這些在大多數(shù)孩子的生活中是奢侈的需求。孩子不被允許隨便哭泣,不被允許自己調節(jié)心理的不舒服。當孩子哭泣,父母不是轉移注意力就是制止哭泣。孩子需要發(fā)泄心中的不快,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如果是父母,可以隨便悲傷,可以想喝茶就喝茶,想散心就散心。孩子如果不高興的時候弄壞了家里的花瓶或者什么東西,孩子不會被理解,他只能面對父母的要求和責怪。即便在這個時候,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呆會,也會被父母無盡的“愛護”而破壞。
??而最嚴重的是,只有成人才被尊重。在面對成人的時候,孩子沒有自尊。父母只為孩子爭取在孩子領域里的尊重。甚至這也是很少得到的東西。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父母在親子中這個處境是極其少見的。在孩子中間卻處處可見。
??我曾經(jīng)輔導過一位母親,她的孩子遇到委屈就喜歡哭泣。她告訴孩子說“哭什么哭,堅強點?!碑敽⒆痈杏X到很累,不想繼續(xù)做事情,她也告訴孩子說,人要堅強,否則就要吃苦。當孩子被其他的孩子欺負,她對孩子說,你怎么不會保護自己,將來要吃虧的,你怎么不反擊呢?
??我問她,“你為什么要這樣要求孩子?”
??答說:“我認為我的孩子就該跟我一樣,要堅強,不堅強,不會保護自己以后會被欺負,就很軟弱,我不要她那么軟弱”
??問:“你母親的性格和你很像嗎?”
??答:“不像,他們就是很軟弱,別人欺負上門也不會反抗”
??問:“你為什么沒有像你的母親?”
??答:“我認為他們的性格不好?!?br />??問:“如果你母親也要求你的性格像她,你會反抗嗎?”
??答:“當然會?!?br />??問:“你現(xiàn)在認為你兒子應該像你,卻不允許他反抗。而你母親讓你的性格像她的時候,你卻要反抗。能跟我解釋一下嗎?”
??答:“我是他母親,我不會讓他走彎路,也不會讓他受傷害?!?br />??問:“你母親也是你母親,你的意思是你母親是想讓你受到傷害,是嗎?”
??答:“當然不是”
??問:“你認為你母親性格不合理,你反抗是對的,是嗎?
??答:“不合理當然要反抗”
??問:“你孩子也認為你的性格他不喜歡,他不該反抗?他反抗就是錯誤的,是嗎?”
??答:“我是為他好?。 ?br />??問:“如果你媽媽也這樣跟你說,你會贊同嗎?”
??然后她就哭了。她說:“我從來都沒有想到過這些。我總認為我是為他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我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罪,我不想讓孩子再和我從前一樣受別人欺負。”
??她問我說:“請給我點建議,我該怎么做?”
??我這時才告訴她說,你的孩子為什么不跟你說話,因為他害怕。他的觀念和你的不同,他一說話,得到的卻是反駁和控制,是你對他的要求。如果換做是你,你愿意說嗎?我要說句你感到寒心的話,如果你這樣下去,有那么一天,你生病了,他要是還主動來看看你,就算對你很好了。他現(xiàn)在最想的是趕快長大,然后離開你。
??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說“你應該……”“你趕快……”“你還不……”的時候,我們心理情愿的成份有幾分?我們做事情的效果有多少?我們是不是覺得理所當然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
??5、問錯的問題
??
??我個人認為這是親子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我們總是找不準問題在哪里。頭痛醫(yī)頭,僅看到問題最刺激的那個現(xiàn)象,而不去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一個問題解決了,另外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
??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不良習慣或者不好的行為,做父母的在腦子里首先出現(xiàn)的是發(fā)難,怪孩子不好,經(jīng)常聽到父母說:“這孩子沒有辦法教育”、“這孩子笨”、“太讓人操心了”、“這孩子怎么這么難教”……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嚴重。沒有人去分辨問題究竟是誰制造的,我們指看到一個事件,看不到起因。這好比在一件犯罪事件中,我們指抓兇手(當事人)而不探究策劃者。如果策劃人還在,即便他失去了一個工具人物,他還可以找到第二個、第三個……
??我要說的是,我們把問題歸結到了孩子的身上,沒有考慮到制造問題的我們家長和父母自己。反正有問題都是孩子的原因,是孩子的問題。所以,當父母求助也好,咨詢也好,帶的是孩子的問題:“我們家孩子……”“怎樣讓孩子……”。沒有人說,“我的孩子有不好的習慣,我哪里出了問題?”,“我們家孩子不喜歡學習,我哪里沒有處理好?”無論如何都是孩子的錯。這也正是上面說的父母永遠正確的假設。
??試想如果問錯了問題,答案可能正確嗎?這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春⒆映霈F(xiàn)了問題,解決了一個,又出現(xiàn)了一個,并且更難解決的問題所在。孩子的問題永遠解決不完,因為問題找錯了方向,沒有去尋找答案。于是,父母繼續(xù)制造問題給孩子來承受,孩子也繼續(xù)發(fā)展父母制造的問題。父母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怪孩子笨、不爭氣……孩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卻不能也不敢更不會怪罪到父母的身上。
??這樣,當孩子繼續(xù)成長,開始反思家庭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了問題的原因,他仍然不會跟父母交流、也不怪罪于父母,但他開始反抗。有意的卻是無言的給父母制造麻煩。于是,問題被孩子分開了。即便這樣孩子也繼續(xù)承受家庭的問題,父母也繼續(xù)承受孩子的問題。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已經(jīng)不在一條線上,沒有交匯,也就無法解決。于是,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都帶著這些問題生活。
??有句話這樣說:“一個無知的母親,對孩子不過是個奶瓶而已。”我認同這句話!
推薦文章
- 幼兒園墻面設計 可愛的蟲寶寶
- 合情合理不合時宜 要幫孩子管理和收藏感情
- 家長有必要“陪伴”孩子全程學習嗎
- 心理專家關于孩子成長問題的建議
- 電腦教學對學生沒有好處
- 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么
-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 聰明的父母請不要對孩子這樣說
- 玩、睡覺、自主閱讀是孩子權利
- 走出家庭教育不當誤區(qū)的相關知識
- 請家長不要過分關心孩子
- 家庭教育是需要條件的
- 青少年網(wǎng)癮的原因 情感孤獨
- 成功教育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
- 殯儀館館長先進事跡資料
- 我家的阿姨_小學生作文:二年級
- 園本課題活動――制作安全標志的案例實錄
- 夸男人的優(yōu)美句子251句
- 中班社會《清明節(jié)》教學活動反思
- 小班數(shù)學教案活動《配對》反思
- 中班音樂教案《魔鬼來了》反思
- 大班教案《動物新村》反思
- 嬰童服裝朋友圈文案31句
- 玩具租售朋友圈文案40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