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教學 數學課中的“預設”、“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
關于小學教學 數學課中的“預設”、“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
數學課中的“預設”、“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
俞正強?來源:小學數學教師
“生成”是一個相對于“接受”的說法,“預設”是相對于“灌輸”的一種行為準備,從教師灌輸、學生接受到教師預設、師生生成,是教師教學行為方式轉變的結果?!吧伞笔且粋€思考活動的過程,不是借學生之口說老師想說的話。
因此,教學的藝術有時可以簡化為教師把握預設與生成的藝術。即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
那么,一位數學教師,該如何來把握學習的“預設”與“生成”呢?
為了便于表達,我們把數學課堂中的師生學習分為“預設”、“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三類,舉例來說:
在“簡單分數加減法”這一課中,老師出示題目1-,問學生該怎么做,教師考慮學生可能會將1轉化為后進行計算等。這可視為預設。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說出各自的解法。一位學生說把1化為,理由是1=,這樣就可以做了。這些學習內容可視為預設性生成,這些生成的內容使得教師的預設有了價值。
接著,有位學生很不滿意地舉手,在老師許可下說:“1不只是等于,如果我一定要化為、怎么辦?”這位同學以這種方式把異分母分數減法突兀地呈現在師生們面前。這些學習內容,按照教師預設,是學習結束后布置學生思考-時再提出的。學生打亂了教師的預設,這樣的生成材料可以視為非預設生成。
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并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的生成,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他們在主動思考,這樣的學習是有生命活力的學習。
想讓我們的課堂學習富有生命活力,我們就必須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我們該預設什么,如何使預設生成成為課堂主流,非預設生成需要怎樣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
一、 關于預設
預設主要思考三個問題。第一是該學習內容的目標是什么。這為整個師生互動確定了方向,為材料的選擇與推進提供了一個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學生學習這一內容時是如何思考的。這為起始材料的選擇與環(huán)節(jié)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據。第三是該學習內容的內涵與外在的邏輯結構是怎樣的。這使知識結構接近于學生的認知結構。
根據以上思考,教師在考慮學習預設的時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按帧钡哪康氖歉鳝h(huán)節(jié)不宜過細過密,教學中出現的一問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夠;“精”的目的是材料選擇具有較強的思考性。下面,我們以“動物學?!边@一材料為例,來說明如何為學生的課堂學習作好“預設”。
?。?) 怎樣才能做到既不遺漏,又不重復?在全班交流一下。
(2) 組成的兩位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最小的數是多少?
首先,這一材料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教師針對這一材料,預設的目標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類:
第一類的終極目標為: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們掌握判斷組成數個數的方法。
第二類的終極目標為: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在經歷中養(yǎng)成有序列舉的思考習慣。
顯然,兩類目標預設都是體現本課時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標預設,就決定了課堂學習的不同側重點。如果把第一類終極目標作為目標預設,那么,這堂課的課堂學習其基本思路是在多組練習中概括出判斷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類終極目標作為目標預設,那么,這堂課的基本思路是在練習中討論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得到體驗。簡言之,兩類目標預設的區(qū)別在于第一類是以知識目標作為終極目標,重在知識提煉、技巧形成上;第二類是把過程目標作為終極目標,重在體驗與思考習慣養(yǎng)成上。
從學生的發(fā)展來說,本課時的意義在于借助簡單的排列組合這種知識,來讓學生體會思考問題的時候怎樣做到不遺漏、不重復,養(yǎng)成有序列舉這樣一種思考習慣。
因此,正確的目標預設是學生成功學習的基礎,也為教師在學習材料的選擇與進程推進上提供了正確的保證。
其次,根據第二類目標預設,本課時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的形式可以作如下預設:
問題一:從8、1、4三個數字中任選兩個組成兩位數,你能寫出幾個?
目的:制造認知沖突,展現學生能力基礎,因為不同的學生得到的個數有差別。
問題二:(討論)為什么有的同學寫的個數多,有的同學少?
目的:分析重復與遺漏的現象,抽象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重復與遺漏?
問題三:(研究)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
目的:展現學生自認為可以改善重復與遺漏程度的辦法,并概括為“有序列舉”。
問題四:(練習)你能說出確的個數嗎?
目的:掌握有序列舉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維的嚴謹水平。
問題五:怎樣又對又快地找到最大與最小的兩位數?
另外,教師在預設時,同時也對該問題要求或將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室的學習氛圍做出預設。
有了這樣的關于情緒氛圍的預設,那么教師在該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操作中,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進入該狀態(tài),并依此去推動、感染學生,讓學生們進入一種思維與情緒合諧的學習狀態(tài)中。
二、 預設生成
預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過程的生成與結論的生成。因此“預設生成”可以認為是師生在學習互動中形成的過程與結論,是在教師預設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生成”,決定著一堂課成功與否。教師在課前研究“預設”是設想著“生成”,教師在課中則要促進“學習生成”。這里,我們來研究教師在課堂中促進學
生達到“預設生成”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首先是生成的空間。生成需要空間,空間是生成的前提條件。
預設生成的空間大致包括起點到目標間的空間、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間的空間、環(huán)節(jié)內問題呈現給學生的空間。這三類空間中的前兩類是在課前預設的,第三類空間則需要教師在學習互動中運用自己的智慧作及時調整,有時將課前預設大的空間,根據學生實際分解為若干個小空間,有時因為學生起點優(yōu)于設想的,就要將原先較小的問題空間調整為較大的。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以下面三個不同的問題來說明。
問題一:我口袋里有一個五角硬幣、一個一角硬幣,請問我有多少錢。
問題二:我口袋里有兩個硬幣(人民幣),請問我有多少錢。
問題三:我口袋里有錢,請問我有多少錢。
比較三個問題可知:問題一空間太窄,答案唯一,生成太少;問題三空間太大,可以說不著邊際,生成太雜;問題二則有較合理的思維空間,學生能夠在這空間里作有效的思考。可見,條件設置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問題的空間。
問題空間可以通過條件設置來調整,也可以通過問題分解來調整。
比如圓周長這一內容,如果在提供下列材料(右圖)后直接問學生有什么發(fā)現?問題的空間就太大了。如果把它分解為這樣幾個問題,學生的學習生成就會變得不一樣:
(1) 觀察圖:哪一條線段既與圓有關又與正方形有關?
(2) 回答:這條線段與正方形周長是幾倍關系?
(3) 思考:這條線段與圓的周長也會有類似的倍數關系嗎?
學生通過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學習生成就有了方,生成質量有了保證。
現在在課堂上經常發(fā)現有的老師讓學生作一些不著邊際的猜想,并美其名曰有創(chuàng)造力。數課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就是生成必須是思考的結果。沒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應視無效的泡沫。比如讓學生回答老師口袋里有多少錢,因為沒有條件設置,有的學生說老師口袋里沒有錢,因為早上上班的時候老師把錢分給門口的乞丐了。老師還表揚他有愛心,如此等等,這種生成材料不是數學而是作文。這是每一位數學老應該認真把握的。
其次是生成的時間。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
有一次,筆者上一節(jié)研究課課后有一位老師筆者:“我注意到×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這些材料都發(fā)表不出意見,學生都沉默了。這時候你沒有任何提示,只讓他們討論,照理說沒有答案,討論后也不會有答案,因為0加0還等于0??墒聦嵣?,討論了一會后,學生就有了許多精彩的看法。這是什么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當老師在認為提供的材料符合學生的認知起點,設置的問題空間符合學生能力的前提下,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預設生成,比較好的選擇就是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討論,只是等候他們的一種形式而已。學生沒有回答,并不是0,只是沒有明確該如何表達,或者在判斷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而已。
數學課上比較糟糕的事是教師經常忘記自己該干什,一看到學生沒有反應,就急匆匆自己上陣,在沒有預設生成的情況下幫學生操作、幫學生思考、幫學生回答,又使數學學習成為灌輸學習。
分析教師不給學生思考、討論時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出于趕時間;有的是出于不知道思考生成需要多少時間;有的也許是教師的性格致等等。
人類的活動都有其特定的節(jié)奏,思維活動更是如此,有時頓悟、有時冥想。在師生互動的學習活動,節(jié)奏太快,學生跟不上,預設生成不充分;節(jié)奏太慢,學生容易游離于主流活動之外,預設生成同樣不充分。
節(jié)奏是時間占有的藝術,老師要通過等待,給學生以時間,其前提是老師的課堂上有時間給。這樣,就需要老師在學習活動中充分體會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要在容易理解、預設生成已經相對充分的環(huán)節(jié)上再耗時間;不要因為老師的表達不明確而引起歧義,浪費時間;更不能對學生一些無學習意義的生成材料究根問底……教師在課堂上不浪費時間,學生就會感到老師的學組織比較干凈簡練;教師在課堂上會耐心等待學生,學生就不會緊張,心就會靜下來,能夠專注于問題的思考與活動的操作。當教師的時間掌握與學生的整體思維速度吻合時,學生就會醉于自己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的生成材料豐滿充分,達到教師的預設要求。
三、非預設生成
非預設生成是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學生提供的材料、學習的思維成果、學生開展實驗操作獲得的結果或結論,與教師的預設相左;或在教師預想之外而又有意義的學習生成。
在現實的數學課堂學習中,非預設生成給課堂帶來的結果往往具有兩極性---尷尬或精彩。對教師個人來說,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念頭,擔心非預設生成讓自己在課堂上下不了臺,于是就不期望非預設生成給課堂帶來的精彩了。因此,教師們?yōu)榱恕鞍踩逼鹨?,一般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采用多種手段,包括語言、眼神、臉色以及課堂的紀律教育,或者對學生非預設的學習生成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讓學生們有盡量多的預設生成,盡量少的非預設生成。久而久之,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的時候,會習慣性地思考一個附帶問題,即:我這樣說,老師會滿意嗎?我的答案是老師希望的嗎?但總有個別學生是例外的,他們在思維沖動之下,不管老師高興不高興,把一些思維成果表達出來,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依然會有許多“非預設生成”。
學習中的“非預設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給老師提供許多思考。
首先,這些“學習生成”為什么是“非預設的”?是因為老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對學生了解不足,備課不充分嗎?如果是這樣,則要求老師在今后的備課過程中,提高對學生的研究,使教學設計更吻合于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材料的最佳結合。
其次,如何使“非預設生成”的學習成果成為激勵師生提高學習互動質量的催化劑?“非預設生成”有時以行為的方式表達,有時以問題的方式呈現,有時以結果的方式存在。不論哪一種方式,“非預設生成”都會給師生帶來意外的感覺。這種意外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如果探究活動帶來收獲,學生就會有積極的情緒體現。因為這種臨時探究與被老師預設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經常在這樣的情境中讓人感動。
需要指出的是:師生互動中的一些因教師失誤而形成的結果,不應該視為“生成”,比如某位老師在這個班某環(huán)節(jié)用3分鐘時間,得到相關數據。后來到另一個班上課,這個環(huán)節(jié)也用3分鐘,不料由于環(huán)境變了,另一個班的學生比較緊張,3分鐘內達不到足夠數量,得到的材料無法進行后續(xù)學習……這種結果雖然不是老師預想的,但老師只要視情況稍微延遲一分鐘,就能得到足夠多的數量供后續(xù)研究。因此,這種師生互動的結果不是我們所探討的“非預設生成”。
四、 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
“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都是師生互動的結果,兩者聯系密切,可以說:沒有“預設生成”就不會有有意義的“非預設生成”,打個比方:如果“預設生成”是一棵樹的枝桿與綠葉,那么“非預設生成”就是枝頭被綠葉襯托著的花果。它們相互輝映,展現學習美。
以“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這一內容為例,來說明“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之間的關系。
因此,可以說“非預設生成”往往是學生不滿足本課時的學習目標而對該知識作出的自主探究,這種探究沖動在課堂中得到老師支持與否,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可說影響深遠。一位教師都應在努力地促進預設生成的同時運用自己的智慧,去促進更多的“非預設生成”,并及時地捕捉住“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它綻放生命活力。
- 小學教學 熱”問題“冷”處理
- 關于課堂遇到“另類思維”的解決辦法
- 小學課堂教學的實用技巧
- 如何把簡單的內容上出“數學味”? 蘇教版五上《找規(guī)律》教學評析
- 關于小學教學數學試卷的評析方法
- 張思明教學藝術:數學的另一面
- 讓數學課“活”起來的好方法
- 關于簡易的“手指”與“卡片”游戲
- 關于小學教學 怎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 關于運用“成功復習法”提高復習效率
- 關于數學概念學習的好方法
- 數學教材“三讀”法
- 我國的數學教學方法分析
- 關于教學創(chuàng)意數學創(chuàng)新五步教學法
- 今天我真累
- 太陽的七個寶寶(小班)
- 戰(zhàn)勝海嘯的好方法
- 珠寶叫賣詞35句
- 德陽凱州新城朋友圈文案40句
- 隱形眼鏡營銷銷售朋友圈文案33句
- 創(chuàng)建文明城區(qū)朋友圈文案36句
- 計算機培訓學校朋友圈文案36句
- 個性經典的男生昵稱392個
-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彈性化”的科學實驗教學預設向課堂生成力的轉化
- 小學教學 “搭配中的學問”教學預案設計
- 主體參與型關于的論文 設計有效的“主體參與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 關于學做“小雄鷹”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點評
- “數學廣角”教學預案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 關于做個“快樂鳥”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點評
- 小學數學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 語文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的教學設計 課后習題答案
- 語文課文 小粗心區(qū)分“己”和“已”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 英語課堂中教學資源的預設和生成資源的利用的相關資料
- 關于向“誰”學的教案 教學設計
- 關于地球“變臉”帶來的教案 教學設計—大象版五年級上冊
- 關于地球“變臉”之謎的教案 教學設計 大象版五年級上冊
- 關于地球大“變臉”的教案 教學設計 大象版五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