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幼兒數學教育的切入點

找尋幼兒數學教育的切入點

找尋幼兒數學教育的切入點

  

找尋幼兒數學教育的切入點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思維學科,在幼兒園里歷來被認為是一門課,這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邏輯思維幾乎等于零,幼兒的這個年齡特點給數學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是幼兒園的教育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無處不到,因此,數學教育同時又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教好數學,讓孩子樂于學習數學,一直是我苦思冥想的問題,本學期,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尋幼兒數學教育的切入點,初見成效,覺得應該記下來。

  第一,遵循幼兒的思維特點,從形象入手教數學。

  幼兒園的孩子大多3―6歲,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只觀形象的圖片是他們所喜愛的,于是在教孩子們認識數字時,我便選擇了幼兒愛看的動物圖片,以《參觀動物園》為主題,展開教學,我將黑板和教室稍加布置,動物園的場景就有了,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一張張直觀形象,色彩斑斕的動物圖片,他們目不轉睛,邊看邊數,不一會兒,數字1―5學完了,下次孩子們想起可愛的動物圖片,一定會想起數字寶寶的,你瞧,數學學習不是也很有趣嗎?

  第二,用孩子們愛玩的特點,讓孩子們的手中有一點小玩具,邊玩邊學。

  幼兒學數學,手中有操作材料擺弄,邊操作邊學習,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預期的學習效果。在教幼兒學習數的分合時,讓孩子的手中有雪花片,給孩子自主探索數的分于合,先還要老師講解,幼兒才能操作,久而久之,孩子們拿到雪花片,便自己開始分合了,細心的孩子會一個不落地分出數字的各種分法,比起老師講,孩子看的“填鴨式”教學要好多了。

  第三,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讓孩子們愛學數學。

  在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數學情境,從而讓孩子眼所見有數學,耳所聽有數學,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漸漸喜歡數學,熟悉數學,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有了興趣再學習,一定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我班的墻面上,有孩子們親手制作的活動鐘面,每一個鐘面上的時間都是孩子們自己調整的,孩子們有他們的時間觀念;有老師精心布置的小火車圖案,在圖上,孩子們可以學習序數,正數和倒數的本領,還可以學習相鄰數等,孩子們三五一群,指指看看,講講說說,有了這個數學的情境,教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第四,將數學問題設置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讓孩子們邊聽故事邊學數學。

  孩子們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在教學中,我將數學問題穿插其中,孩子們聽了故事,學了數學,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的,幼兒學得既輕松又愉快。在講《咕咚來了》的故事時,我穿插了以下的數學問題:小兔碰到了幾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