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 剪枝的學問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課后習題答案

語文課文 剪枝的學問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課后習題答案

語文課文 剪枝的學問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課后習題答案

26剪枝的學問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 通過學問,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領悟“剪枝”的學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前構思與反思

   由于學生在課前進行了課外資料的探究,對植物的剪枝的學問都有了了解,身為農(nóng)村孩子的他們,搜集一些植物剪枝的知識也不是什么大的難題,經(jīng)過這一個過程,孩子們學習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搜集,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不僅了解了剪枝中蘊藏的學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搜集和探索,讓學生不局限于課文課本知識,以一帶面,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學到讀書的本領。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教學中實現(xiàn)文本和生活的相似律動,從而使學生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貴在體驗”這些基本理念得以實現(xiàn)。在課堂中,想學生所想,根據(jù)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案。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點撥者,讓學生自己讀并討論,學生正確的及錯誤的學習信息,都成為了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 上課之前,老師想和同學們了解一件事情。誰看過別人培養(yǎng)花草樹木?看過的或家中有人養(yǎng)花的請舉手。

2、 他們是不是經(jīng)常拿把剪刀給小樹修修剪剪?

3、 你知道為什么嗎?

4、 修剪枝條還有這么多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跟修剪枝條有關的文章,題目就是"剪枝的學問"。

5、 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指導

1、 自學生字詞。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2)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會讀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剪枝減少影響遠近聞名瘋長增加揮舞仿佛又驚又喜

2、 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略)

(2)指明逐行讀。

(3)了解詞語掌握情況,重點理解詞語的意思。

(4)齊讀生字詞。

(5)理解脈絡。

三、精讀訓練

1、 直奔中心,引發(fā)前文。"我"認為什么里面還真有道理?"減少"是為了"增加"是從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齊讀第5自然段。

3、 牽動導讀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一開始"我"的心情怎樣?"不解"(板書?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導朗讀第1、2自然段。

過渡:一個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條,還能結桃子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

四布置作業(yè)。

用鋼筆描紅,并在田字格上仿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剪枝”是為了收獲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繼續(xù)精讀訓練

1、導讀第3自然段。

(1)指名讀。

(2) 從王大伯的說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條?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條?對留下的枝條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對不能結桃子的枝條" 喀嚓喀嚓"地剪去,對能結桃子的枝條" 撫摩著""充滿信心的說",這是為了什么?

(4) "我"聽 王大伯的解釋,有什么表現(xiàn)? 什么叫"將信將疑"?我還有懷疑什么?

(5) 知道朗讀第3自然段。

2、 導讀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讀。

(2) 春天到了,桃花開得怎么樣?從哪里可以看出?

(3) 齊讀"春天到了……飛舞"這三句話。

(4) 在桃園里和小伙伴嬉戲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3、 導讀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讀。

(2) 王大伯的桃園里結的桃子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

(3) 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會又驚又喜,喜的是什么?驚的是什么?

(4) 那么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么?

(5) 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

1、 分組分段朗讀全文,說說剪枝的學問是什么?

2、 教師小結:剪枝的學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到處有學問,只要我們平時注意觀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規(guī)律,更好的生活。

教后小記

   通過對課文的教學,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充滿了知識和哲理,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